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二十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逐渐成为全球普遍重视的问题。全球气候发生了很明显的改变,大气不断越来越炎热,因气候变迁造成的灾害亦不断增加。全球的热浪、干旱频传;南极的大冰层开始融化,北极也出现没有冰层的海洋;沙漠的面积逐渐扩大;海平面上升,造成海岛国家面临被淹没的危机;整个生态系统也受到严重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过程中出口导向型驱动特征愈发明显,其增长代价之一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发严峻。在这一背景下,国际贸易增长与FDI引入的碳排放的影响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焦点。首先,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相关研究框架起始于Grossman and Krueger(1991)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将对外贸易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分别从规模、结构和技术三个角度进行分析1。国内外许多学者运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和检验,但总结起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学术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国际贸易会带来环境质量的改善,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贸易增长会导致环境的恶化。比如,Antweiler(2001)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对贸易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计量分析,得出国际贸易的增长并非必然带来环境压力;Eliste and Fredriksson(2002)等学者研究认为,贸易增长能够促进环境的改善。本文拟通过贸易增长与FDI流入环境效应的作用机制来确定其对中国各个地区碳排放的影响路径。传统的理论和经验研究表明,国际贸易增长与FDI流入之间呈替代或互补影响关系。即当贸易壁垒不是主要FDI流入障碍时,作为国际贸易的补充,FDI主要将流入东道国的出口部门。否则,作为国际贸易增长的替代,FDI主要将流入东道国的进口部门。据此逻辑,国际贸易环境效应的作用机制内生于贸易业务增长之中,而相比较而言,FDI流入则发生在贸易业务增长之前,属于微观投资决策主体对于贸易和投资的一种选择性决策。因此,FDI流入环境效应的作用机制决定于其流入动机。基于此,本文将利用现代计量经济学分析方法分析和刻画国际贸易增长与FDI流入对地区碳排放的影响。论文的框架结构和主要内容如下:第1章为引言部分,包括问题的提出、研究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相关问题综述、论文的结构。第2章外向型经济对环境影响的理论分析。本章将从理论分析的角度,详细阐述外向型经济对环境影响机制和途径,这是本文后续实证检验的理论基础。第3章外向型经济与地区碳排放的特征及演变路径分析。本章详细分析了各种估计方法的优劣,并通过具体的测算结果比较了两种常用估计方法测算结果的合理性。并在测算的结果基础上分析中国地区碳排放的动态演变特征。本文还考虑到从经济理论上而言,随着经济增长规模的不断扩张,能源消费不断增加,由此导致的碳排放也会因此“发散增长”,微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的收敛机制使得碳排放出现收敛现象。在收入提高的过程中,随着产业结构向信息化和服务业的演变、清洁技术的应用、环保需求的加强、环境规制的实施以及环保投资的增加等,碳排放量先上升然后逐步下降,理论上会出现收敛的情况,这样碳排放收敛假说成立。在本章中将利用测算得到的中国地区碳排放数据结合面板数据模型方法对上述碳排放收敛假设进行检验。第4章出口贸易、FDI与地区碳排放的长、短期均衡关系分析。在本章中利用最新的面板协整检验方法——加权对称估计下的异质面板协整检验方法对中国29个地区的出口贸易、FDI和地区碳排放之间的稳定均衡关系进行检验。第5章出口贸易、FDI与地区碳排放影响的区制效应分析。FDI、出口贸易与地区碳排放影响往往具有结构转变性特征,本章首先对环境Kuznets曲线进行相关的理论分析和阐述。环境Kuznets曲线可能存在着区制效应。但是数据是否支持区制效应的存在,需要利用相关的方法进行检验。本章利用半参数分位数回归理论对环境Kuznets曲线中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区制效应进行相关的检验。第6章出口贸易、FDI对地区碳排放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动态关联性分析。本文利用相关数据从全国加总、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四个角度分解了到1987-2011碳排放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解结果。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和检验了FDI、出口贸易对地区碳排放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第7章是结论和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发现:省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变化趋势与两种措施相似。在“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和“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系数显示为增加的趋势,并在“九五”计划(1996-2000年)和“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系数显示为下降趋势。尽管每个时期的变化趋势是稳定的,整体周期的变化趋势并不稳定,而且不会逐渐减少,所以无法得到收敛的一致结论。从估计结果可以看到,在每一种模型设定下,系数都是显著为负。这意味着,省级二氧化碳排放存在着绝对收敛特征。从结果还可以看到,和是显著为正,所以空间效应是显著存在的。回归结果还表明,煤炭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二产业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和能源强度的比值进行统计显著影响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速度,这进一步影响的收敛速度省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在本文中,我们分析了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省级收敛。我们建议,空间溢出效应引入到纯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空间动态面板数据模型。通过使用此SDPD模型,我们可以避免遗漏变量偏涉及横截面方程和纯动态面板数据方程。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1)中国省际CO2排放的省级收敛性;(2)有条件的收敛速度比绝对-收敛率较高;(3)省际CO2排放在空间相关性和收敛与考虑空间效应的比率较高;(4)煤炭消费量达到能源消费总量中,第二产业产值占全行业总产值和能源强度的比值进行统计显著影响收敛速度。通过面板协整模型,可以检验到由于总体而言,中国出口对CO2排量的增加有正向的作用,因此,中国需要采取措施调整出口产业结构和技术两方面。在整体上使出口产业向集约型方向发展,通过制定恰当的产业政策鼓励低能耗出口产业的发展,抑制高能耗出口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加低能耗产业在出口产业中的比重,降低高能耗产业在出口产业中的比重。通过碳排放税、碳交易平台等经济手段,积极引导出口产业的生产技术向清洁生产方向发展。从而积极引导出口的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在改善环境方面的积极作用,使之逐渐超过规模效应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使经济和环境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由于出口对环境的影响对高、中、低排量省份有所差别,因而政策的制定应该具有地区针对性,对高排量省份的政策应较为稳健,而对中、低排量省份的政策力度应该有所加强。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避免过度关注某单一地区而给周围地区带来额外的消极影响,应保证公平性原则。整体上,FDI对CO2排量的增加也有正向的作用,因此,在吸引和接受FDI时应保持更加谨慎的态度,综合考虑FDI对地区的经济、社会影响。考虑到这种正向影响较弱且部分资源大省、沿海、边疆地区的FDI会对环境改善产生积极影响,在这些地区还可以适当鼓励FDI的流入。由于短期中,出口和FDI对CO2排量并没有较强的影响,因而,为了调整出口和CO2排量之间、FDI和CO2排量之间的关系,经济和环境政策以长期政策为宜,短期措施的效果是相当有限的。本文利用半参数分位数回归理论对环境Kuznets曲线中是否存在着一定的区制效应进行相关的检验。研究发现人均FDI变量系数为正,且在各模型设定下数值大致相同,此意味着该变量在解释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上有其重要性,但其影响程度较低。而人均对外贸易变量系数值亦为正值,且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有着显著的影响。然而,在观察与人均GDP有关的变量后,发现不同模型设定形式下(二次式或者三次式)所得到的系数估计值差异很大,此结果显著有采用半参数回归进行分析的必要。除了分量25%与10%以及分量75%与90%两组彼此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外,其余则呈现显著差异,及表示在不同分量下,所代表的意义有显著不同。此结果指出分位数回归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不同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下与人均收入两者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变化。除了分量25%与10%以及分量50%与75%两组彼此间不显著差异之外,其余则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同样说明了分位数回归之下,不同程度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与人均GDP两者间存在着不同的变化。实证结果发现GDP与区域二氧化碳排放正相关,我国各区域高能耗、高污染的增长方式没有改变。2显著为负,说明了区域二氧化碳排放与区域的人均GDP水平之间存在着“倒U”型关系。同时人均FDI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会由于人均GDP门限值的不同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当区域人均GDP小于门限值时,人均FDI的增加会减少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一旦区域人均GDP大于门限值时,人均FDI的增加会增加区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同时人均对外贸易额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会由于人均GDP门限值的不同产生不同方向的影响。当区域人均GDP小于门限值时,人均对外贸易额的增加会增加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但是一旦区域人均GDP大于门限值时,人均对外贸易额的增加会增加区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影响作用的门限效应中,人均对外贸易额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不同于人均FDI对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利用相关数据从全国加总、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四个角度分解了到1987-2011碳排放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分解结果。全国分解结果,可以看到一次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和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动态演化特征。1987-2011年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平均值为26.054%,而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平均值为12.687%。一次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显著的大于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东部地区一次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和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动态演化特征。东部地区1987-2011年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平均值为17.618%,而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平均值为14.818%。一次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并不显著大于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中部地区一次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和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动态演化特征。1987-2011年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平均值为28.885%,而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平均值为8.725%。一次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显著的大于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西部地区一次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和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动态演化特征。1987-2011年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对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平均值为28.737%,而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贡献度的平均值为12.214%。一次能源消耗的结构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显著的大于能源消耗强度的技术效应对于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本文还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分析和检验了FDI、出口贸易对地区碳排放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FDI、对外贸易这两个变量对地区碳排放的结构效应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FDI对地区碳排放结构效应影响最高的五个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江苏、山东、广东。FDI对地区碳排放结构效应影响最低的五个地区分别是:新疆、内蒙古、福建、江西、海南。从FDI对地区碳排放结构效应影响特征来看呈现东、中、西部地区差异。对外贸易对地区碳排放结构效应影响最高的五个地区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对外贸易对地区碳排放结构效应影响最低的五个地区分别是:宁夏、青海、新疆、海南、江西。从对外贸易对地区碳排放结构效应影响特征来看也呈现东、中、西部地区差异。中、西部地区的碳排放的结构效应大于技术效应,但是中、西部地区FDI、对外贸易这两个变量对地区碳排放的结构效应影响还远远低于东部地区。所以进一步提高FDI、对外贸易这两个变量对地区碳排放的结构效应影响是降低中、西部地区碳排放的一个有利的途径。FDI对地区碳排放技术效应影响最高的五个地区分别是:广东、黑龙江、四川、辽宁、北京。FDI对地区碳排放技术效应影响最低的五个地区分别是:新疆、海南、内蒙古、广西、山西。对外贸易对地区碳排放技术效应影响最高的五个地区分别是:黑龙江、海南、江苏、云南、浙江。对外贸易对地区碳排放结构效应影响最低的五个地区分别是:青海、北京、河南、山东、陕西。相比对地区碳排放结构效应的影响,FDI、外贸易对地区碳排放技术效应的地区差异并不明显。所以为了进一步降低地区碳排放,应该提高各个地区中FDI、外贸易对地区碳排放技术效应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