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形象的媒介化建构——央视《中国新闻》的新闻报道分析

来源 :湖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diantiffa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是中国最大的电视海外传播平台,《中国新闻》是这个海外传播平台上一档大型的、权威的新闻综合栏目。它自1992年开播,至今已过二十年。曾历经多次改版,而2009年的改版更进一步彰显了该栏目的国际化、官方权威性色彩。“世界新闻,中国报道”是《中国新闻》栏目的传播口号与理念,也是该栏目最简洁、生动的形象阐释。世界大事与中国重大新闻是该栏目的内容选择重点,在报道技巧上,常常善于从中国的报道视野,全方位地传播世界,进而强化中国的声音和见解,建构表达中国的强势话语权形象。   本文运用社会建构与新闻框架的理论,试图探究《中国新闻》新闻报道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整体性建构,具体演绎为:它建构了怎样的中国形象?在这种形象的建构过程中运用了怎样的传播策略及新闻框架?媒介中的中国形象与客观现实之间有多大的差异?新闻报道在哪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文章认为《中国新闻》的新闻报道塑造了一个政治体制稳定、经济发展强劲、社会和谐开放包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共存、对外敢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这样的媒介形象与客观现实既相吻合又有差距,即经济上对外树立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高速发展形象,但是并未兼顾到现实中地域发展的不平衡;政治上对外树立了清廉高效、体制运转有序的形象,但未能全面反映腐败、机构臃肿等社会现实。   在国家形象的媒介建构中,《中国新闻》栏目运用了多种传播策略,包括注重信息本体、改变传统语态、创新新闻制作模式、保持权威性加强国际化等。中国的媒介形象,是该栏目工作人员在突破旧有新闻框架并建构适应新时代条件与对外传播需求的新闻框架过程中逐步树立的,同时也是传播者与所有华语受众共同意义建构的结果。   当然,在媒介化中国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中国新闻》的新闻报道也出现了某些偏差,如注重官方话语使百姓失语、政策预期与现实有一定差距等。而要消解这些偏差,《中国新闻》新闻报道须进一步更新报道视角、放低报道姿态,摆脱为官方政策做注解的传统报道基模,将更真实的社会情景呈现在新闻报道中,尽可能多元立体地呈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形象。
其他文献
期刊
如今,VR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与实践尚处于探索中的初级阶段。对于新闻媒体而言,发掘并利用VR不可替代的技术红利,使其在叙事方式与叙事能力两方面更好地为新闻报道服务的同时,针对于“沉浸”与“交互”两特性中陷入潜藏其中的诸多伦理困局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本文在尝试构建VR沉浸式伦理困境指标评价体系基础上,结合层次分析法(AHP),分析传统新闻业与VR技术融合后发生的嬗变。依据专家判断与权重比
学位
典型人物报道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报道模式。受历史条件影响,其宣传色彩浓重。如今,面对更为理性的受众,典型人物报道要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  央视《讲述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类踏上“智能革命”的征程,这一次的技术革命突破以往的机械禁锢,开始向着人类智慧的边缘迈进。人工智能已走进新闻业界的真实应用场景,自动化新闻生产、个性化新闻推送和全景化新闻报道与商业模式紧密结合,开始在产业界发挥意想不到的价值。在技术与思维变革的双重博弈中,传媒产业图景得以重构,挑战与机遇并存。本文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在新闻领域的应用现状,着重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对新闻伦理的挑战
学位
期刊
新媒体,作为近年来最为火爆的研究内容,被无数中外学者们反复进行了研究和注释。无数的定义不仅仅让新媒体是什么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让新媒体背后带来的社会,个人心理以
近年来,新媒体迅速发展,微博异军突起,在传递商品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也对企业营销方式带来了重大影响。本文就企业的微博营销展开调查与研究,分析总结企业应如何
中国的雕刻艺术已有六千年的历史,其中石雕古朴厚重,砖雕清雅素丽,而木雕则以精致细腻见长,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八大流派:广东粤雕、北京京雕、苏州苏雕、东阳木雕、乐清黄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