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皖部分地区动物源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及复方白头翁散对其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作用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xh2727870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沙门菌是人类和动物重要的病原体,它们不仅可以引起畜禽的多种疾病,在人类的食品安全问题中也十分突出。目前,沙门菌的耐药问题逐渐加剧,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生产中不科学用药导致耐药外,沙门菌形成生物被膜抵抗药物的作用也是原因之一。为了减少耐药菌的产生、降低抗生素的使用,寻找绿色规代药物,中药开始在抗感染、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的效果中崭露头角。本文将通过对苏皖地区动物源沙门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采用复方白头翁散初步探究其抑制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机理。1.江苏及安徽部分地区动物源沙门菌流行病学调查及耐药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采集苏皖部分地区动物源样品的肝脏、胆囊及盲肠进行沙门菌增菌培养,将筛选出的疑似阳性菌株进行多重PCR鉴定。结果显示:总计采集了 1618份样品,共分离鉴定出207株沙门菌,总体分离率为12.79%。常见畜禽中,分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鹅(27.53%,109/306)、猪(18.46%,12/65)、鸭(10.98%,18/173)、鸡(6.42%,58/904)、羊(0%,0/38),在采集动物样品来源中,鹅、猪、猴的分离率显著高于其他动物(P<0.001)。采样部位上肝脏(14.9%)分离率显著高于胆囊(9.3%)(P<0.05),胆囊与盲肠(14%)分离率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30 d以内(25.94%)的动物感染沙门菌的风险显著高于100 d(6.48%)及以上动物(P<0.001)。季节性因素中分离率由高到低依次是春季(15.32%)、冬季(12.71%)、秋季(12.61%)、夏季(10.57%),春季及冬季感染沙门菌的风险显著高于夏季(P<0.05),秋季沙门菌分离率与其他季节无显著差异(P>0.05)。多重PCR结合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结果显示:阳性沙门菌中共鉴定出7种血清型,其中,鼠伤寒(68.6%,142/207)为苏皖地区优势血清型,也是引起不同动物感染的优势血清型,鸡白痢沙门菌(40%,23/58)为侵害鸡群的优势血清型。阳性沙门菌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复方新诺明(67%)、阿莫西林(47%)及多西环素(45%)耐药率较高,头孢哌酮舒巴坦(95%)及丁胺卡那(90%)有着高敏感性。在所检测的191株阳性菌株中,对一类以上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菌株占比为75.92%,多重(三类及以上)耐药率为62.83%。2.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检测及复方白头翁散抑制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研究对第一章中鉴定出的鼠伤寒、肠炎、鸡白痢、印第安纳及肯塔基沙门菌进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检测,检测结果显示上述血清型均具备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形成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印第安纳(100%,7/7)、鼠伤寒(92.45%,98/106)、肯塔基(87.5%,7/8)、鸡白痢(75%,15/20)及肠炎(75%,6/8),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率显著高于鸡白痢及肠炎沙门菌(P<0.05),与印第安纳、肯塔基沙门菌无显著性差异(P>0.05)。另外,胆囊、盲肠和肝脏分离菌生物被膜形成率分别为92%(37/40)、100%(7/7)、89%(89/100),前两者生物被膜形成率略高于肝脏,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利用光学显微镜及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可见鼠伤寒沙门菌标准株S162不具备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野毒株根据培养时间的延长依次可见细菌黏附聚集(6-12h)、生物被膜基质产生(12-24 h)、生物被膜结构的成熟及细菌播散(24-48 h)。复方白头翁散作用后的鼠伤寒沙门菌野毒株,除肉眼可见少量细菌分散外,未见明显生物被膜结构形成,且多个阶段细菌形态变为球杆状。3.复方白头翁散对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基因、毒力基因的表达及Caco-2细胞黏附、侵袭的影响本次采用的复方白头翁散在体外试验中能够下调多个鼠伤寒沙门菌功能基因,包括与细菌运动、黏附相关的鞭毛和菌毛基因flhA、fliF、fimA、pefA;与生物被膜形成相关的bssR、sdiA、bapA;与侵袭、毒力相关的hilA、invA、sipBC、rcsC、cheZ;同时,该中药在1/4及1/2 MIC浓度下均能够显著抑制细菌泳动性(P<0.001),且泳动距离与中药浓度呈反比。在对Caco-2细胞的黏附、侵袭试验中,添加复方白头翁散的中药组能够显著降低鼠伤寒沙门菌对该细胞的黏附能力(P<0.001),同时显著减少对Caco-2细胞的侵袭(P<0.05)。综上所述,苏皖地区动物源沙门菌流行率为12.79%,送检动物中鹅样品来源的沙门菌分离率最高,30日龄及以内的动物对沙门菌更易感,春季沙门菌分离率显著高于其他季节,鼠伤寒、鸡白痢沙门菌为苏皖地区的优势血清型。191株沙门菌的耐药性分析中,对一类以上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菌株占比为75.92%,多重耐药率为62.83%。鼠伤寒、肠炎、鸡白痢、肯塔基及印第安纳沙门菌均具备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率显著高于肠炎及鸡白痢。此外,通过下调其鞭毛、菌毛及毒力等相关基因的表达,复方白头翁散抑制鼠伤寒沙门菌生物被膜形成、泳动性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和侵袭。因此,本研究为中药抗鼠伤寒沙门菌感染及生物被膜形成方面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马立克氏病是一种高度致瘤性的由鸡甲型疱疹病毒---马立克氏病病毒引起的致命的T细胞淋巴瘤,它也是一种自然病毒诱导的鸡肿瘤模型。现有疫苗可以预防MDV引起的肿瘤,但不能有效地防止MDV的传播或感染,导致越来越强毒力的毒株出现。Meq蛋白与MDV毒力的潜伏期、转化和进化均有关,Meq蛋白的表达是T细胞转化为淋巴瘤细胞的关键。目前,经免疫后的鸡群中既存在弱毒疫苗株也存在持续进化的野毒株,甚至出现了疫苗无
目的早产儿脑损伤(BIPI)是指由于围产期的各种病理因素导致脑出血或缺血性改变,并出现中枢性呼吸暂停、惊厥、肌张力、原始反射异常等临床症状。早期临床症状往往不典型,需要依靠头颅彩超、头颅MRI、脑电图等助诊,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因其具有操作简便、灵活、无创等优势,已广泛应用于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动态监测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及时发现BIPI。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主要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
目的:以Robson十分类法为基础,联合剖宫产手术指征,对我院2015-2019年剖宫产率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影响剖宫产率的相关因素,为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措施提供循证医学依据。方法: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我院住院分娩、且分娩孕龄≥28孕周、活胎、非因胎儿畸形引产的17851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所有受试者相关临床病例资料,包括分娩孕龄
沙门菌(Salmonella)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列为具有严重危害性的食源性病原菌之一。猪是沙门菌的主要宿主之一,我国是猪肉及其制品的生产和消费大国,因此,加强猪源沙门菌的监测和防控至关重要。本研究调查了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和血清型分布特点,并对分离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测定和分子分型研究,以期为猪生产链中沙门菌的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材料依据。一、扬州地区猪源沙门菌的污染
水利工程是利国利民的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系统,它关系到防洪、供水、供电、粮食、生态等方面。以往的水利工程建筑受财力、政治环境和审美观点的限制,设计往往以满足使用功能为唯一需求,加之水工建筑本身的限制性,水利建筑物的形象单一、重复、厚重、单调。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同行开始关注水利工程的美化设计,包括工程的生态设计以及建筑物的造型设计。近些年来,在世界建筑风格多元化的背景下
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鸡的一种急性、病毒性疾病,主要侵害呼吸和泌尿生殖系统。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给养禽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的基因型众多,可分为Ⅰ~Ⅵ群及不同亚群,其中GVI-1基因型(又称TC07-2型)毒株于2007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被分离鉴定,随后在亚洲其他一些国家相继出现。流行病学监测显示,近年来GVI-1基因
目的:通过对空心螺钉联合内侧支撑钢板固定改良Pauwels Ⅲ型股骨颈骨折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为治疗此类骨折时选择合理内固定方法提供临床策略。方法:选取24个完整成年人股骨防腐处理的标本,按照改良Pauwels 70°进行股骨颈截骨,制作垂直剪切型股骨颈骨折模型;随机分为四组,每组6个,分别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进行固定:①A组:采用单纯三枚空心螺钉倒“品”字形固定。②B组:采用空心螺钉联合1/3管
牛疱疹病毒1型(Bovine herpes virus 1,BoHV-1)是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Infectious bovine rhinotracheitis,IBR)的病原体,是感染牛的重要病原体之一。该病毒感染之后能够引起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眼结膜和神经等多种组织器官的炎症。该病毒在世界各地分布广泛,对养牛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研究发现BoHV-1在潜伏感染的感觉神经元及裂解性感染的细胞
奶牛产后产道开放,子宫常被病原菌感染,引起奶牛子宫炎或子宫内膜炎等疾病,导致奶牛繁殖性能下降,对养殖业造成巨大损失。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是诱发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常见致病菌,其内毒素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可以通过结合 Toll 样受体 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激活核因子κB(Nuclear fact
β-羟基脂肪酸是一类具有重要活性的化合物,在天然产物合成、药物研发和生物材料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利用可再生的脂肪酸一步氧化生成β-羟基脂肪酸是一种理想、直接且经济的制备方法。但如何在含有多个C-H基团的脂肪酸中对β位点实施氧化,在化学和生物体外合成都极具挑战性,且尚未实现。过氧化物酶P450Bsβ可以利用过氧化氢以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脂肪酸为底物催化生成α-和β-羟基脂肪酸,同时伴随一定量的1-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