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 Stal)是危害我国及东南亚地区水稻生产的重要害虫。在化学农药长期滥用、褐飞虱产生抗药性的严峻形势下,探索褐飞虱的生物防治新途径显得尤为必要。本论文以昆虫病原真菌为研究对象,在筛选出褐飞虱高毒力真菌的基础上,研究了真菌侵染褐飞虱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与常用农药的生物学相容性,并对真菌的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进行了优化,以求为防治褐飞虱的真菌杀虫剂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真菌菌株对褐飞虱毒力选择了包括球孢白僵菌、布氏白僵菌、金龟子绿僵菌、黄绿绿僵菌在内的12株菌株对褐飞虱进行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对褐飞虱的毒力效果差异显著。其中以金龟子绿僵菌Ma22菌株对褐飞虱的毒力最高,5d累计死亡率为23.76%,9d累计死亡率为65.42%,均极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及对照。由生测数据计算得到各处理的回归方程及致死中时,在所有处理中,以Ma22菌株的致病速度最快,LT50为5.64d;快于其它处理组(9.22~16.66d)。结合试虫死亡率和LT50,可认为在所有供试真菌中,Ma22菌株对褐飞虱的毒力最高。2 Ma22菌株侵染褐飞虱的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应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评价Ma22菌株对褐飞虱的侵染力效果。褐飞虱感染Ma22菌株后,死虫最早出现在处理后第3d,死亡高峰出现在5~6d。显著性t测验表明Ma22菌株的剂量效应与时间效应极显著。褐飞虱接种Ma22菌株后第3d到第8d的LC50估计值在5.04×1010~2.24×105个孢子/ml之间。随着真菌孢子浓度的增加,真菌对褐飞虱的LT50值减小。在孢子浓度为1×106和1×107个/ml时,LT50估计值分别为5.38d和4.52d。3 Ma22菌株与常用农药的生物学相容性以孢子萌发率和菌丝抑制率为评价指标,考察8种常用农药在亚致死浓度下与Ma22菌株的相容性。结果表明,杀菌剂对真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孢子萌发的抑制率均大于95%,对菌丝的抑制率均大于70%;杀虫剂与真菌的相容性,以噻嗪酮、毒死蜱和吡虫啉较好,而阿维菌素和Bt与真菌的相容性较差。选取噻嗪酮、吡虫啉和毒死蜱与Ma22孢子混贮,进行长期相容性检测。结果表明,在4℃和25℃条件下,30d内短期混贮,3种农药对真菌孢子的影响较小,而长期混贮(50~100d),农药对真菌孢子的杀伤作用较大。综合短期与长期相容性实验数据,可认为噻嗪酮与Ma22菌株的相容性最佳。4 Ma22菌株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优化选择大米(X1)、稻壳(X2)和黄粉虫粪(X3)共3个参试因子,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固相发酵培养基各组分与Ma22菌株孢子产量之间的数学回归模型。经由计算机模拟,得到3个因子对产孢量的单因子效应和双因子互作效应。经统计寻优,得到固相发酵培养基组分的最佳水平编码值:X(X1,X2,X3)=X(1.682,1.682,0),即大米用量为1168g,稻壳用量为133.64g,黄粉虫粪添加量为8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