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后全部范围的角膜后表面(包括中央切削区和周边非切削区)改变,从而探索其生物力学的改变,为获得更理想的术后效果提供进一步的术前筛选标准。
方法:入选本研究共59名患者(117只眼),屈光不正的等效球镜(sphericalequivalent,SE)范围是-2.75-11.75D,行LASIK术中和术后未发生并发症,分别于术前和术后3月行Pentacam三维眼前节分析诊断系统(德国Oculus公司)检查。测量角膜后表面各参数的改变,包括:中央6mm区最适球面的改变(best-fitsphere,BFS);周边6mm,7mm,8mm,9mm,10mm环区平均曲率半径的改变和中央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的改变。
结果:对所有患者117只眼分析发现:术后3个月角膜后表面中央6mm区BFS显著增加(6.3037±0.2479 mm/6.4087±0.3778 mm,P<0.001),周边6-mmand7-mm环区角膜后表面平均曲率半径明显减小(6.3450±0.26798 mm/6.3190±0.24727 mm,P=0.020:6.4374±0.25629mm/6.4170±0.25141mm,P=0.010),ACD术后3个月与术前相比也发生显著减小。为了研究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这些参数对LASIK术后结果的预测价值,我们利用“(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百分比,将所有的患者分为分为两组,其中百分比>45%组角膜后表面中央6mm区BFS显著增加(6.3125±0.22725/6.4817±0.43678,P<0.001),而周边6-mm环区平均曲率半径明显减小(6.3678±0.24847/6.3251±0.21404,P=0.017);百分比<45%组角膜后表面中央6mm区BFS和周边6-mm环区平均曲率半径两参数没有发生明显改变;两组患者的中央前房深度都显著降低(P<0.001)。
结论:L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切削区变平,而周边6-mm and7-mm环区变凸。“(角膜瓣厚度+切削厚度)/术前角膜最薄点厚度”百分比小于45%者角膜后表面稳定性较大于45%者好,该百分比<45%有可能作为提高LASIK术后可预测性的另一项新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