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以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为例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rry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诞生于我国20世纪50-60年代的实践美学,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美学思潮,曾一度是我国主流形态的美学,对我国当代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践美学作为我国当代美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经历了灿烂的春天之后,逐渐受到人们的质疑,其中,对实践美学抨击最强烈的是来自后实践美学。它尝试超越传统实践美学,把“生存”、“存在”或“生命”等作为美学建构的基本范畴,从而构建新的美学体系。令人遗憾的是,后实践美学是一个多元的思想,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但是,他们具有相同的理论倾向,认为审美是充分化的个体性活动,要打破传统实践美学的主客分离模式,走向生命本体。毋庸置疑,后实践美学在20世纪90年代以其新的理论形态影响了中国当代美学,在美学相对沉寂的时期,为美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开启了新的方向,对我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在简要回顾了传统实践美学之后,选取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激烈的“审美超越”作为焦点,对它进行论述,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认为审美超越的价值取向是个体性与社会性的有机统一,它的独特价值在于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生命存在的理想追求,在真、善、美辩证统一的基础上,追问人的生命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审美超越的价值生成具有双重属性,既不能脱离客观对象和现实社会的发展,也不能脱离个体生命的感悟和体验,它是从现实指向未来,从有限指向无限,从此在指向彼岸,是一种感兴存在,是高级的人生境界,彰显人生的自由和理想。
其他文献
老舍之所以成其为老舍,不仅是因为他具备现代文坛大师们在文化转型期间的共性,更重要的是他具备其他大师所没有的特质。这种特质不仅是我们理解其小说文本的钥匙,更是我们研究其
革命文学研究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一大分支,新时期以来,已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但“幻灭小说”的研究却始终处于一种可待发展的状态。本论文中所用的“幻灭小说”广义上是革
“革命文学”一直是现代文学界研究的热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张爱玲、沈从文、周作人等作家文学作品的不断重新出土,这些倾向于自由主义的文学家的创作也得到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对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氟塑料换热器的新型烟气余热深度回收技术,阐述了该技术的原理及其主要特点,并以某1 000 MW机组为例,对该技术的经济性进行了计算分析。分析表明:新型烟气
张承志从踏上文坛以来直到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在当代文学史上他一直就是一个比较独特的存在,这个独特不仅是其生存方式与众不同,更是他思想情感以及文化身份的与众不同。因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