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实与先锋之间——试论苏童80年代的小说创作

来源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ng_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马原、余华、苏章、格非等青年作家纷纷登上文坛,以他们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形式的实验,因而被评论界冠以“先锋派”的称号。“先锋小说”的诞生,犹如一枚重磅炸弹,把整个中国当代文坛搅得沸沸扬扬。近年来,先锋派作家们的气势虽已渐微,但批评界关于“先锋”的争论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毋庸置疑,先锋小说家们在小说叙事方式和语言表现等方面进行的一系列探索,确实为当代小说的创作拓展了更多可能性,这也正是多年来学者们争相研究它的原因所在。然而,先锋是否就如人们一直以来所定义的?是否也存在某些遗漏或谬误?我们不能因为这是一段不可多得的历史,就过分夸大它的存在价值,而应尽可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理解历史真相。 本文正是出于这样的目的,而回归到“先锋”的最初年代,试图通过重读先锋来反观先锋文学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随着“当代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或学科分支的形成,人们对中国当代文学整体性研究的深入,个案研究与思潮研究相交织的研究方法更显示出了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 然本文之所以选择苏章这个个案,是因为笔者认为无论是从他的创作文本、创作心路,抑或是他后来写作的不断转向来看,其先锋作家身份有待商榷。虽然苏童早期一些作品在某些程度上确实具有先锋品格,但其作品的先锋性无论是与当时先锋的评判标准相比照,还是就今天我们所认同的先锋范畴而言,都还有一定距离.而以这样一个“先锋性”模糊,却又被频频纳入“先锋派”行列的作家为例,似乎更能够探究出“先锋”话语背后的真相。 于是,本文通过厘清八十年代文化环境及苏童“先锋派”作家称号的产生,就先锋溯源、苏童八十年代小说文本及八、九十年代的相关评论着重进行分析,借用话语史和知识考古学的方法,对他作品中先锋性的特征表现,以及苏章真实的创作心路等问题进行一次系统的考察。 最后通过这个个案研究,兼及当时评论界对先锋性的读解以及先锋话语的发生,阐释出先锋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和意义。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1967年至1983年新加坡华文日报《南洋商报》的副刊《文艺》、《文丛》、《咖啡座》和《窗》的缩微胶卷原始材料,对出版期12年的副刊文本进行具体分析。复以1969年至19
因为一句“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诗句,他曾亲赴阳关以感受诗中的意境;上世纪90年代,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深深的热爱与坚守, 亦曾把本来准备买房子的钱都用于收藏了砚台。就是这样的一位性情中人,凭借其对砚台的痴迷酷爱与精深研究,而成为了中国砚文化的先行者,他就是著名的砚雕大师吳笠谷。  千山万水方寸间  穿过熙熙攘攘的人群,记者来到位于北京西直门南大街官园桥一隅的“斫云楼”——吴笠谷先生的工作室。与屋外的喧
第六章肉制品加工与代理屠宰情况rn一.肉制品加工rn本次调查显示,肉制品加工已成为屠宰加工企业的重要的经营业务之一,其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20%-40%.
杜甫的诗有“诗史”之称,是唐代诗歌的典型代表。杜甫诗歌现存一千四百三十九首,其诗歌在内容上的最大特色就是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的现实生活。杜甫诗歌在语言艺术上的特色是:千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