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6年,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刚问世,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汤亭亭以中国的风俗、传说、神话、历史典故等为基本素材,又溶入自己丰富的想象,结合了20世纪美国的现实背景,创造出一部手法新颖,内容独特的文学巨著。这本书一跃成为当时的畅销书,而且在出版后的十年中,一直位居美国非小说类图书的排行榜上的前10名。这本书不但为作者赢得各项大奖,也确立了她作为华裔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持久而又深远的地位。在文学批评领域中,对文学作品中沉默主题的研究越来越成为批评家们关注的一个焦点。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虽然是一部反抗题材的自传体文本,但其中无处不弥漫着沉默这一现象。本论文试图运用福柯的权力理论和权力话语理论来分析小说中沉默主题,通过对三种沉默的分析,试图寻找沉默所能言说的内容及其功能。第一章介绍华裔美国文学的发展现状及汤亭亭和《女勇士》。对国内外关于《女勇士》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通过梳理可以发现,尽管目前国内外关于汤亭亭及《女勇士》的研究成果颇多,但较少有论著能对作品中的沉默主题做一个全面系统地分析,有的也只是谈到了一部分,而运用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解读沉默主题的还是个空白,因此本文拟以权力话语角度为出发点,对此作些研究,以期为读者提供另一种解读《女勇士》的角度。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框架,首先简要介绍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张敬钰教授对沉默的划分即:压迫性沉默,修辞性沉默,反抗性沉默;一并简述了沉默可能表现的功能;然后介绍了法国著名思想家福柯权力和权力话语理论,并且指出在《女勇士》这一文本中也渗透了权力与权力话语的理论。第三章从沉默的三种表现形式入手,结合文本分析沉默和话语:第一部分分析了无名姑姑和月兰姑妈表现出的压迫性沉默,揭示她们无权的地位;第二部分通过对疯人形象和“鬼”意象的解构,揭示了华裔女性寻求权力过程中表现出的修辞性沉默,同时也阐释出其中的艰辛;第三部分通过对母亲,“我”和花木兰争取话语权的分析,阐释了三种反抗权力话语的策略,揭示了被压抑主体摆脱压迫,争取话语权的愿望和实践。最后得出本章小结论:沉默并不仅仅代表无声和缺失,沉默可以表达一定的言说功能。第四章承接了第三章的分析,指出既然三种沉默形式都具有言说能力,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具有一定的反抗意义,进而分析了以沉默的方式打破沉默,实现自我伸张的可能性。通过分析得出小结论:压迫性沉默实现自我伸张的方式过于被动,只能使主体更消极,甚至被边缘化;修辞性沉默是作者试图反抗的一种努力,它的确有言说的意义,但是很含糊也很微弱;而反抗性沉默伸张并不能得到主体的彻底解放,有时会激起更深地对立与压迫。由此推导出沉默必须要打破,必须要发出声音,“讲出自己的故事”才能建立真正的女性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沉默作为争取权力的方式,能起到一定的反抗功能,但其作用是微弱的,以沉默的方式打破沉默的努力有其积极的一面,但代价过大,效果并不明显,因此华裔女性要想建立其主体性,重塑自我文化身份,就必须勇于发出她们自己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才能消解二元对立,建立真正和谐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