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进行定期随访和早期综合干预,以探讨早期干预改善其智能及运动发育的效果。方法:1.收集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治疗胎龄<32周和/或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60例。纠正月龄12个月内随访次数≥9次的早产儿为早期干预组(简称干预组),随访次数<3次的早产儿为常规育儿组(简称常规组)。干预组和常规组各30例早产儿,对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2.干预组住院期间一旦患儿病情稳定即开始早期干预,包括新生儿抚触、视觉和听觉刺激,出院后定期随访并在儿科医师指导下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综合干预指导,进行认知、语言和交流能力培养,并重点进行全身按摩、体操和运动训练,定期进行神经运动检查。常规组接受相同的喂养、护理和婴儿保健指导。两组早产儿纠正月龄12个月时进行体重、身长、头围比较,同时两组60例早产儿纠正月龄12个月时进行“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 BSID)"测试,结果采用智力发展指数(mental development index, MDI)及运动发展指数(psycho-motor development index, PDI)表示。对两组早产儿进行体格发育、智能和运动发育比较。结果: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性别、胎龄、出生体重、喂养方式、听力筛查、父母亲育龄及文化程度方面,以及双胎妊娠、小于胎龄、胎盘脐带异常、宫内窘迫、出生时窒息、新生儿败血症、贫血、动脉导管未闭、新生儿低血糖症、母亲妊娠并发症、出院时宫外生长发育迟缓、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发生率等影响神经发育因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纠正月龄12个月时两组早产儿均无脑瘫及发育迟缓病例,比较两组早产儿MDI及PDI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MDI和PDI平均得分较常规组分别高5.18分和6.01分。从PDI及MDI分布上可看出,干预组有向中等水平分布的趋势,而常规组多数分布于中下水平。3.纠正月龄12个月时比较两组早产儿的体重、身长和头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平均体重、身长和头围较常规组分别高0.42kg、1.41cm和0.52cm。4.纠正月龄12个月比较两组早产儿完成追赶性生长情况,分别以体重、身长、头围达生长曲线P10为评价标准。完成追赶性生长情况:以体重评价干预组25例(83.3%),常规组16例(53.3%);以身长评价干预组26例(86.7%),常规组17例(56.7%);以头围评价干预组27例(90%),常规组20例(66.7%)。干预组和常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显示干预组早产儿完成追赶性生长情况优于常规组。结论:1.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后即开始给予早期综合干预,可以改善智能和运动发育。2.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后即开始给予早期综合干预,可以促进体格发育。3.针对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早期个体化干预是一种经济实用、有效可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