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阐述了民勤县退牧还草工程实施背景、意义以及研究进展。本文以民勤县退牧还草工程为研究对象,在分析草地退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民勤县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现状,分析了退牧还草工程对民勤县生态、经济及社会产生的影响,指出工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退牧还草目的明确,原因分析,提出问题,得出结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保证退牧还草和生态环境有序发展。(1)植物群落特征变化:工程实施后,草地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R)、物种多样性指数(SW)和均匀度指数(E)明显提高。这项工程的实施,不仅要逐步恢复民勤牧区原有的植被,更要通过工程的实施增加牧区的植物多样性,维护本地固有特种植物群落和外来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进而扩大民勤牧区宜生植物群落的分布面积和植被覆盖率,从而在提高民勤牧区植物蓄积量和天然饲草干物质拥有量的基础上增加绿洲植被覆盖率。(2)植被结构特征及干草产量:通过实施,草地植物高度、植被盖度以及干草产量(简称“两度一量”)明显提高。而牧区植被的恢复反过来又将有效改善牧区的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和水分保有量,进一步为民勤农耕区的永续生存,筑起一道道农牧区良性互动的绿色屏障、流沙止步的生态长廊。(3)土壤养分状况: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可显著改善退化草地的土壤养分状况,提高土壤含水量及有机质(SOM)、氮(N)、磷(P)含量。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与全县禁牧区、休牧区、轮牧区相对比,自由放牧区天然草地土壤含水量、土壤有机质(SOM)含量、土壤全氮(TN)和速效氮(AN)含量、土壤全磷(TP)和速效磷(AN)含量均明显降低。(4)社会经济效益:退牧还草工程的实施,促使民勤县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增强。工程实施后,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单一的“放牧”方式转变为“养殖+种植+打工+经商”的多元化模式,并大力发展舍饲圈养,生产方式由以小麦为主的单一农作物种植转变为以种植优良牧草兼顾养畜为主的“种草养畜”模式,这正是民勤生态保护工程做到了良性循环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也使民勤退牧还草工程实施有了更大纵深发展的空间,从而实现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和谐发展,引领农牧民走上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