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耕地资源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进而影响区域的粮食安全。中国实行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止耕地流失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耕地所面临的质量有所下降的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生产要素理论、生态足迹理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基于耕地保护视角对贵州省榕江县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旨在发现榕江县在耕地使用与保护过程中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耕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耕地资源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这个地区的粮食生产能力,进而影响区域的粮食安全。中国实行了最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制止耕地流失的作用,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我国耕地所面临的质量有所下降的问题。本文以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生产要素理论、生态足迹理论与生态承载力理论为基础,基于耕地保护视角对贵州省榕江县耕地质量进行评价,旨在发现榕江县在耕地使用与保护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为榕江县农业生产发展提供建议。关于榕江县耕地质量的评价,本文利用榕江县2007—2016年统计年鉴及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等数据,对榕江县耕地利用现状及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耕地生态安全三方面进行评价。首先,由榕江县相关部门网站公布数据获取榕江县2016年各类农用地面积,分析耕地在农用地中所占比重,再通过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分析榕江县2007‐2016年农地各地类面积十年间的变化趋势,最后利用耕地利用程度测算公式,分析榕江县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得出榕江县2007‐2016年耕地利用程度。其次,选取3个自然因素指标:耕地面积、年降水量和有效灌溉面积,6个社会经济因素指标:农用化肥施用量、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总产值、农机总动力和地劳比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综合分析榕江县近十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得出榕江县自然因素指标指数有所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指标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有所提高的结论。最后,基于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模型,选取榕江县玉米、小麦、稻谷、豆类、薯类、油料、棉花、糖类、蔬菜、瓜果十个作物播种面积与产量,取均衡因子为2.8,产量因子为0.50,分别计算出榕江县近十年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以及生态压力指数,得出榕江县生态足迹与生态赤字呈曲折上升趋势,生态承载力稳步提高,生态压力指数逐渐降低的结果。通过对榕江县耕地2007‐2016年质量的评价,发现榕江县耕地在利用与保护的过程中存在着:(1)耕地自然条件逐渐下降;(2)耕地农业投入力度仍需提高;(3)补充耕地资源不足,补充难度较大;(4)榕江县耕地利用过程中供需矛盾突出;(5)耕地生态安全状况堪忧。针对榕江县在耕地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1)加大榕江县耕地基础设施建设;(2)加强耕地资源保护,规范农村耕地的管理;(3)合理配置耕地资源,提高耕地资源利用效率;(4)合理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有序进行农地整理;(5)强化对耕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6)加强耕地保护的生态宣传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因新闻内容或措辞的尺度把握引起争议的情况并不少见,被采访者或被报道者因感到人格、名誉,乃至隐私等个人权利受到损害而起诉媒体诽谤或侮辱的案例亦时有发生。上述情形几乎指向一个问题:媒体在进行新闻活动时对言论自由权利的诉求同新闻事件主人公基本的人格权保障之间似乎是有所冲突的。各个国家和地区为化解冲突,平衡言论自由与人格权之间的关系,从立法、司法,到新闻实务操作的规则等多个层面和方向都
本文針對禪讓傳説,采用對讀的方式,以人物為綱以事件為目,試圖梳理戰國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二者在材料選擇、運用以及對材料判斷上的異同並分析其可能的原因從而對戰國時期的思想情況。一,這樣的傳說敘述是在什麼情況下,如何被戰國時期的學者使用的?二,在具體敘述中,為什麼元素相似甚至相同的敘述最後會出現完全不同的指向?我們應該將有關的敘述重新排列梳理,才能透過相似和差異去更清楚地認識這一觀念。此外,這一觀念或傳
西藏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受地理与历史因素影响,其教育水平一直与内地有较大差距。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西藏教育的发展,但作为培养师范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重要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由于存在着课程目标定位不清、课程内容繁杂、数量多等问题,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习效果造成了不利影响。此外,西藏师范生由多个民族构成,学生特点不一,教学具有较大挑战性。认知负荷理论在《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教学中的
口译是一种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交际活动,因此可以传递信息并实现交流。作为跨语言沟通的桥梁,口译至少需要两种语言和相关技能。如今,由于人际交往的频繁,口译需求非常大。随着语音识别技术,云技术和语料库的改进取得了更多成果,人们一直致力于语音翻译的开发,发挥翻译人员在跨语言交流中的作用。随着统计方法成为计算机翻译研究的主流,计算机翻译系统的评价得分越来越高。现在计算机口译在日常交流中做得很好,预
受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20世纪70年代至今,各国研究者对学生头脑中的认知投入了巨大关注,关于前概念和概念转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教学之前,学生受到日常生活经验等各种信息通道的影响,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类事物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些理解有的和科学概念一致,有的却相差甚远。在信息技术课堂也是如此,学生并不是对科学概念一无所知,学生存在的前概念对课堂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学生脑海中存在的前概念
该论文以“新冠肺炎阴影下的难民危机”为案例,分析和探讨了英汉交替传译中的不流畅现象。本研究通过转写源语和译语来收集数据,采用对比法对典型案例不流畅的表现进行分析。论文的目的是在于发现产生不流畅现象中有声停顿、重复和首句错误的原因与解决策略。通过分析得出,译语不流畅的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笔记失误、B语言能力不足、对专有名词的不熟悉以及体力不足。本文总结的应对策略包括:对不同语境中的专有名词或术语重复训练
本项目报告以《江苏省实施办法》的英译为写作基础,结合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的英译,分析中文地方性法规和立法文本的特点,研究翻译过程中的重难点及其解决方案。本项目涉及的中文地方性法规和立法文本属法律文本类型,具有独特的文体风格,兼具科技文本的文本特征。作者在切特斯曼的规范理论原则指导下,针对翻译重难点,结合翻译实例,总结出具体可行的翻译方法:在应对模糊语时
“把”字句是汉语学习中一个特别重要的语法点,阿拉伯语并不存在与汉语相对应的“把”字句,使得埃及学生不知道怎么使用“把”字句,此外“把”字句在汉语交际中使用的频率非常高,加之埃及一直是汉语学习的热门地区,故在埃及这种地区对其学生使用“把”字句习得偏误做调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近年来针对“把”字句的本体研究和二语习得研究非常多,但针对母语为阿拉伯语学生的“把”字句习得偏误研究很少。鉴于此研究前提,本文以
随着高校新校区的建设浪潮逐渐褪去,高校的建筑进入了一个稳定的发展时期。由于一些新校区在规划之初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限制条件,为了追求形式采用大轴线、大绿地、大门户的规划手法来达到校园空间、校园建筑的有序化,而这也注定了大多数新建高校校园建筑空间不够人性的结局。本文以建筑秩序作为研究对象来探求高校建筑的设计策略。论文首先通过对国内外高校建筑规划设计以及建筑秩序的研究概况进行研究;其次对建筑秩序的
交替传译的目标是让译员用清晰、流畅、简洁的语言将讲者的发言内容传递给听众。但是在现实情况下,由于语言文化差异,发言内容以及各种现场情况的影响,译语中会出现冗余,译员表达重复啰嗦、语言不流畅,最终影响口译效果,增加听众的理解负担。本文以2020年劳工组织口译司前司长伊安·牛顿在新冠疫情时期就难民问题发表演讲的模拟会议为案例,分析梳理案例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译语冗余的问题,例如无实义填充词、重复、不当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