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土地利用功能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土地利用功能的内涵是土地提供的物质和服务。其中,耕地功能受到特别重视,因为耕地为人类提供了最基本的生活物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功能日益多样化,在大都市郊区尤为明显。然而耕地多种功能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复杂关系,对耕地整体功能最大化发挥有强烈影响。故研究大都市郊区耕地功能演变及其相互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选择典型大都市区——北京市作为研究区域。以2004和2011年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在Erdas软件中进行监督分类,研究耕地面积时空变化。在此基础上,构建北京市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统计年鉴数据,运用极差标准化法处理数据,采用平均值法计算功能综合值,并划分评价等级,研究耕地多功能时间演变和空间差异。最后,基于耕地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指标与指标、指标与子功能、子功能与子功能、子功能与总功能之间的改进T关联度。主要结论如下: (1)2004-2011年全市耕地面积减少了23.94%,平均每年减少4.14万公顷。耕地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了10.2千米,耕地在各区县分布比较平均,占优势最大的为顺义区。耕地生产和文化功能增强,其中,冬小麦、玉米和花卉生产功能显著增强,蔬菜和饲料生产功能显著减弱;文化功能指标均有大幅度提高。耕地生态和社会功能减弱,其中,公路密度和农用塑料薄膜强度显著上升,农药强度下降,化肥强度上升;就业保障功能和生活保障功能显著减弱。耕地总功能增强,但增强幅度较小。 (2)耕地功能空间差异表现为:生产功能远郊平原区高于远郊山区和近郊区,生态功能远郊山区高于远郊平原区,文化功能近郊区>远郊山区>远郊平原区,社会功能北部远郊山区较强,其它区域较弱。耕地总功能东北部和西北部比其它区域强。根据耕地总功能组成比重可把耕地分为三类:生产型(远郊平原区)、文化生态兼顾型(近郊区)、社会生态兼顾型(远郊山区)。 (3)2004-2011年北京市耕地冬小麦生产功能和人均粮食保证率正关联性最强,发展趋势最相近,其次为饲料生产功能与种植业从业人数。冬小麦生产功能和乡城居民收入水平比负关联性最强,说明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越大,省工性作物竞争力越强。其次为农业观光园接待人次、总收入与种植业从业人数比例,说明耕地文化功能越强,种植业从业人数比例越小。 (4)农业经济收入并非依靠耕地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的增强更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收入。公路密度越大,交通越便利,农业观光园越受到青睐。冬小麦生产对农民来说更具有保障价值。耕地各种子功能之间的关联性均较弱,正关联性最大的是生态和社会功能,二者相互促进;负关联性最大的是文化和社会功能,二者相互抑制。耕地总功能的最大化不能仅仅依靠耕地的某一单项功能,而应全面协调发展耕地的各项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