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应用帕瑟和桑伯格的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及相关的语用参数来分析中文话剧《雷雨》中的指示类言语行为。传统上对言语行为的研究多停留在语用学层面,帕瑟和桑伯格首次从认知和语用双角度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分析,提出了言语行为转喻理论,从而弥补了传统研究的不足。根据帕瑟和桑伯格的场景理论,言语行为,尤其是间接言语行为要遵循一种转喻规则,言语行为是一个有结构的行为脚本,一个行为由三部分组成:即前段、核心及结果段、后段。行为脚本的段内存在着互为借代的关系,脚本内任何一部分都可根据交际的需要用于借代整个言语行为,交际者在推理时以脚本中诸成分所指的概念为对象,行使概念转喻功能。言语行为转喻理论在加入相关语用参数之后更为完善,能够有效地解释言语行为使用过程中的认知机制及语用推理机制。通过结合语用参数对雷雨中各人物的言语行为转喻使用情况的分析,本研究发现:首先,行为脚本中的核心段在指示类言语行为中最为常见,其次是行为脚本的前段。这是因为核心段能够最直接地表达说话者意图,而行为脚本前段多用来阐述行为发生的先决条件及动机,因此也被广泛使用。其次,剧本中各人物由于性格及社会地位的不同,在行为脚本成分的选择上会出现差异。再次,同一人物为达到某一目的,通常选择交替使用几种行为脚本成分,而成分的选择及变换受到说话者认知背景及语用因素的影响。最后,不同的脚本结构在指示类言语行为次分类中的分布与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例如,行为脚本前段多用于请求类言语行为,而行为脚本核心段多用于命令类言语行为。通过研究,作者分析和阐述了人们在选择使用言语行为转喻时的认知和语用因素,及使用转喻所达到的效果,并进一步证明认知转喻理论在解释言语行为的使用和实施上是有效的。话剧《雷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珠,对它的研究层出不穷,方法多种多样。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能够结合语用参数,从言语行为转喻这一新视角对剧本语言进行分析,进而加深了读者对人物性格、人物之间关系及话剧主题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