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库区蓄水成库后,在支流中形成大面积的回水区。受蓄水影响,回水区水位抬高,水面增宽,流速变缓,水体自净能力降低,使上游来水中携带的泥沙和氮磷等营养物沉降并大量积累;同时,由于水库的调蓄作用,水流扰动,致使底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又回到水中,导致支流的水文情势及流域环境较自然河流有显著差异。支流环境的显著变化,势必影响底栖藻类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底栖藻类具有分布广泛、便于采集,繁殖快、生长周期短且对水体中理化环境的变化反应迅速、能快速敏锐地做出反应的特点,因此常被用来作为水体环境监测的重要生物指标之一。而功能群以植物的形态、生理及生态特征为基点,将具相似环境适应性的归为一类,实现了植物与生境间的一一对应,能达到生物指示环境的作用。因此,如果能更好地确定底栖藻类功能特性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将其应用于水生生态系统及水体健康评价的研究将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然而,针对三峡库区底栖藻类的研究较少,而对于库区底栖藻类功能群的研究未见报道。因此,本研究基于三峡库区支流-梅溪河不同水文期特点,分别在平水期(2017年3月)、丰水期(2016年8月)、枯水期(2016年11月)对三峡库区支流梅溪河的底栖藻类及理化参数进行采样监测,应用功能群分类和数理统计分析等手段,探讨梅溪河不同水文期底栖藻类功能群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三个水文期26个采样点共检测出底栖藻类5门47属106种(含变种)。底栖藻类细胞密度变化范围为262.1个/cm2至5.3×105个/cm2,三个水文期底栖藻类组成均为硅藻门种类数最多,其次为蓝藻门和绿藻门;裸藻门和隐藻门只有少数样点出现,为偶见种。底栖藻类丰度组成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更替,整体丰度均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各时期的底栖藻类多样性为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3个水文期,共发现底栖藻类功能群21个,分别为C、D、E、F、H1、H2、J、Lo、M、MP、N、P、S1、T、TB、Tc、TD、W1、X1、X3和Y类群。其中Y、E、MP、X3和Lo功能群出现在贫营养水体;D、H2、TD和Lo出现在中营养水体,X1、C、J、H1、M、TC出现在富营养水体。2)梅溪河三个水文期的水温变化范围为7.59-28.97℃之间,丰水期的各样点的水温明显高于其他两个水文期,且枯水期和平水期各样点的水温相差不大;水体溶解氧大小变化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在枯水期,回水区的溶氧明显低于自然河流段;三个水温期各样点的电导率变化不大,整体都表现为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且回水区大于自然河流段;各时期水流速度均表现为自然河流段>回水区;三个时期大部分样点都在100 NTU以下,其中,平水期的S4和S13样点浊度远远大于其他样点,达到了2800 NTU。三个水文期TN平均浓度分别为1.68 mg/L,TP的平均浓度为0.221 mg/L,从营养盐含量来看,梅溪河水质富营养化比较严重。3)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和RDA分析发现,影响梅溪河丰水期功能类群密度最主要的环境因子为V、WT和PO4;影响枯水期功能群密度最主要环境因子为TN、pH、SPC和V;影响平水期功能群密度的主要环境因子为SPC、V、WT和TN。三个时期功能群均随环境发生变化,其中TN、WT、SPC和V对三个时期功能群具有显著影响,因此,梅溪河水质管理过程中,这些环境因子应引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