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创伤性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I)后认知功能障碍是法医临床学鉴定的难点之一,其发生机制迄今尚未阐明,而精神量表测评方法的客观性欠佳,不能有效鉴别避免夸大病情甚至伪装。因此,选择适宜的实验动物模型,寻求认知功能障碍的客观检测指标和方法,可能是揭示TBI后认知功能障碍本质的关键环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目的】尝试建立创伤性脑损伤(TBI)后认知功能障碍大鼠模型,探索SD大鼠创伤性脑损伤基础上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与神经电生理指标之间的关联,寻求TBI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客观检测指标和方法,为后续研究提供初步研究支持。【方法】选择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为对照组、假损伤组、损伤组(伤后3d组、伤后7d组、伤后14d组)。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假损伤组仅颅骨开窗而不予打击,损伤组开露骨窗后,采用自制自由落体打击装置,制作SD大鼠创伤性脑损伤。采用Morris水迷宫系统进行行为学测试:定位航行实验连续4d,记录MWM逃避潜伏期;空间探索实验1d,记录穿台次数。神经电生理检测:大鼠麻醉后,给予oddball paradigm刺激,颅外电极记录事件相关电位P300波幅和潜伏期。采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结果】各组大鼠均可引出典型P300波。对照组、假损伤组、伤后3d组、伤后7d组、伤后14d组大鼠的P300潜伏期分别为305.29±34.03ms、324.33±31.30ms、446.67±49.09ms、474.00±42.05ms、388.33±22.37ms;正常对照组与假损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38),而二者均明显小于损伤组各亚组(P<0.01);伤后3d组与伤后7d组无统计学差异(P=0.28);但二者均明显大于伤后14d组(P≤0.04)。正常对照组、假损伤组、伤后3d组、伤后7d组、伤后14d组大鼠的P300波幅分别为26.97±5.83μV、25.18±6.79μV、17.03±5.54μV、15.35±6.89μV和14.77±3.51μV;正常对照组与假损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60),而二组均明显大于损伤组各亚组(P<0.05);损伤组各亚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均大体呈下降趋势;对照组与假损伤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19),而二者均显著小于损伤组各亚组(P<0.01);伤后3d组、7d组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差异(P=0.826),而二者均明显大于伤后14d组(P﹤0.05)。对照组与假损伤组穿台次数无显著性差异,二者与损伤各亚组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伤后3d组、7d组和14d组穿台次数均无显著性差异。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与P300潜伏期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606,P=0.002。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与P300波幅大体呈负相关趋势,但不具有统计学显著性。【结论】Morris水迷宫逃避潜伏期能反映SD大鼠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且与脑损伤动态过程相一致。事件相关电位P300潜伏期能相对客观、灵敏地反映SD大鼠脑损伤后认知功能障碍。SD雄性大鼠创伤性脑损伤模型适于TBI后认知功能障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