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油气开采和输送过程中通常会存在CO2腐蚀和微生物腐蚀,能够促使碳钢管线发生极严重的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对油气的安全生产产生巨大的威胁。国内外已分别对CO2腐蚀和微生物腐蚀做了大量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但对于流体冲刷环境下,CO2腐蚀的腐蚀机制,以及在CO2腐蚀和微生物腐蚀共同发生时的控制方式还尚不完善。因此,本文在CO2冲刷腐蚀环境下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冲刷腐蚀的腐蚀机制,然后讨论了缓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油气开采和输送过程中通常会存在CO2腐蚀和微生物腐蚀,能够促使碳钢管线发生极严重的均匀腐蚀和局部腐蚀,对油气的安全生产产生巨大的威胁。国内外已分别对CO2腐蚀和微生物腐蚀做了大量研究,并建立了相应的防控措施。但对于流体冲刷环境下,CO2腐蚀的腐蚀机制,以及在CO2腐蚀和微生物腐蚀共同发生时的控制方式还尚不完善。因此,本文在CO2冲刷腐蚀环境下进行了研究,首先研究了冲刷腐蚀的腐蚀机制,然后讨论了缓蚀剂对CO2冲刷腐蚀和微生物腐蚀的缓蚀效果,揭示了缓蚀剂存在条件下金属表面生物膜的生长过程、以及微生物生理代谢产物对金属腐蚀行为的影响,最后阐述了缓蚀剂对微生物腐蚀的影响和冲刷条件下沙粒对生物膜吸附的影响。为了揭示冲刷腐蚀的腐蚀机制,利用环路腐蚀模拟装置进行了腐蚀实验。结果表明:环路腐蚀模拟系统中的均匀腐蚀速率约为反应釜内均匀腐蚀速率的1.5倍,腐蚀后金属表面的腐蚀产物平整、与金属基体结合紧密,呈现冲刷腐蚀的腐蚀特征。进一步通过Fluent数值模拟发现粘性底层和层流湍流过渡层中的漩涡以及过渡层中的湍流脉动是形成冲刷腐蚀的主要原因。粘性底层中的漩涡可以加速表面腐蚀产物的溶解速率及溶解的腐蚀产物离子向过渡层的扩散速率,过渡层中的漩涡能够携带溶解的腐蚀产物离子进入主流体内。在流体回流区域,粘性底层较厚,溶解的腐蚀产物离子向过渡层的扩散速率变慢,在流体回流的影响下近壁面区域离子浓度增大,腐蚀产物厚度增加。利用浓度300 ppm季铵化聚丙烯酰胺缓蚀剂能有效抑制CO2腐蚀环境下的冲刷腐蚀,腐蚀后试样表面从均匀腐蚀转变为少量点状腐蚀。但在缓蚀剂和微生物共同存在的情况下,微生物腐蚀特征明显,微生物仍能吸附在碳钢表面形成生物膜,缓蚀剂未能将生物膜从金属表面剥离。点蚀在生物膜下产生,呈现出明显的局部酸化特征。根据生物膜元素组分的表征结果,分析了微生物生理代谢导致膜下局部酸化、最终发展为点蚀的机制,探讨了缓蚀剂对微生物腐蚀的影响。提高缓蚀剂浓度以及对缓蚀剂进行复配,研究了不同浓度缓蚀剂对微生物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缓蚀剂浓度,仅会降低初始阶段微生物在金属表面的粘附密度,使金属表面的点蚀密度明显降低。缓蚀剂浓度增加后,金属表面的生物膜分布由完全覆盖转变为团簇状分布,缓蚀剂限制了微生物的生长,点蚀深度也有少量降低。但加入高浓度的缓蚀剂(1200 mg/L季铵化聚丙烯酰胺),甚至将缓蚀剂复配(1200 mg/L季铵化聚丙烯酰胺和200 mg/L咪唑啉),仍然无法有效抑制微生物腐蚀过程中产生的点蚀。进一步研究流体流型流态对生物膜吸附及点蚀的影响,发现流体流型流态对生物膜在金属表面的吸附无影响,对点蚀的形成与扩展也无影响。最后,研究了沙粒冲刷对生物膜吸附的影响,质量分数1%含量的沙粒在冲刷磨损的过程中可以将部分生物膜从金属表面剥离,腐蚀后的试样表面生物膜含量明显降低,但仍有生物膜呈团簇状吸附在金属表面,金属表面的点蚀深度仍然较高。由于沙粒对溶液中的离子具有吸附作用,其对上坡处的冲击增大了上坡处近壁面间离子的传质速度,进而加速上坡处的金属发生腐蚀。
其他文献
特高含水后期储层中油水渗流规律及流场发育复杂,低效水循环与高度分散剩余油的并存导致进一步提高采出程度难度增大。为深入挖掘特高含水后期油田剩余油潜力,本文通过理论计算、物理模拟实验等方法,按照“由渗流特征入手,逐步拓展到流场室内模拟应用”的思路,依次对特高含水后期相渗及微观剩余油特征、流场监测及模拟方法、水驱油过程中流场演化规律及调整方法适用性等进行了研究。首先针对特高含水后期相对渗透率曲线测试过程
渗透率作为储层品质和储层产能评价的重要参数,至今仍难以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手段直接获取,通常需要依赖实验室测量的经验统计关系或基于理想微结构模型的解析或近似关系得到。不同岩石类型或不同储层性质常表现出微结构的巨大差异,这使得理想微结构模型得到的解析或近似关系难以适应这些实际储层,应用结果的可靠性分析也变得困难。随着数字岩心技术和高速计算机技术的出现,这类问题得到了一定的解决。数字岩心的渗透率可以用具有
蒸汽吞吐是稠油油藏开发的有效手段之一。但基于单管注饱和蒸汽的传统蒸汽吞吐开发方式受到热载体驱油效率低和蒸汽汽窜等因素的制约,采收率较低。近年来,常采用多元热流体或过热蒸汽等新式热载体来提高稠油水热裂解效率和储层渗透率;另一方面,采用同心双管等注汽方式对水平段井筒跟端和趾端进行交替注汽或同时注汽,以期提高稠油油藏的动用效率。本文以稠油油藏过热蒸汽吞吐为核心研究内容,开展以下四部分研究工作。首先,考虑
原油中有机硫化物类型丰富,结构多样,在分子层次上表征石油含硫化合物化学组成,有助于研究石油的地质成因,为石油加工过程中脱硫工艺及催化剂设计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本论文围绕原油中的含硫化合物,开发分离新方法;制定原油全馏程含硫化合物分子组成与结构表征的分析方案,鉴定新型含硫化合物,解释硫醚类化合物的成因机理。主要内容包括:基于对含硫化合物在硅胶和氧化铝表面的吸附机理的深入认识,建立了分离和富集石油中硫醚
报警系统是旨在引导操作者注意异常过程状态的一类系统。由于报警系统的不合理设计,在异常工况下,可能发生数以百计的过程报警甚至报警泛滥现象,严重干扰操作者对当前过程状态的判断,从而促成各种工业事故的发生。为此,采用先进的报警管理技术预报过程动态、辨识关联报警,能够全面改善报警系统表现,避免报警泛滥现象的不断发生。本文针对报警系统中存在的报警不及时、关联报警反复出现等问题,结合现有数据驱动方法存在的缺乏
地下管线作为现代城市的“生命线”,为人民生活提供了必要的物质保障,但由于管线资料的缺失遗漏,在城市建设、油田打桩等工程施工过程中常因挖掘破坏未知管线而造成经济损失。为避免此类事故,工程人员需要借助非挖掘探测方法对探测施工区域地下管线的有无进行判断。其中磁异常探测方法作为磁法勘探的一个分支,能够有效地应用在地下管线探测领域,对地下管线磁异常探测而言,其探测目标为地磁场作用下地下铁质管道产生的异常场,
地下管线是城市的“生命线”工程。地下管线探测可为城市地下挖掘工作提供可靠的管线位置信息,以避免施工中出现地下管线被挖断的事故。随着磁力仪灵敏度和精度的提高,磁法被用于地下管线等弱磁性目标体的探测。现代化城市的快速发展,导致地下可用空间越来越少。为了节约地下空间和方便管理规划,地下管线采用的多是近间距并行敷设方式。本文针对磁法在近间距并行地下管线探测中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全面研究,主要完成的工作有:将
低渗透油气藏已经成为我国提高油气产量、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开发方向。然而,由于存在储层物性差、孔喉细小、毛管力影响大、贾敏效应强等问题,导致常规水驱过程采收率低。表面活性剂驱是启动残余油的有效方式之一,其中乳状液的形成、稳定及其在地层内的运移可起到提高微观洗油效率和扩大宏观波及体积的作用。由于自乳化方法可在很低甚至无外加能量作用下增强原油乳化性能,并生成尺寸较小的乳状液液滴。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快速自
随着油气开发的水深不断增加,深海立管系统所受到的挑战也越来越严峻,需要适应并满足的运行工况也逐渐复杂。海洋立管的不同形态变化、内外流耦合受力环境及动态边界条件等复杂运行工况已备受世界工业及学术界关注。海洋立管由于结构形式的不同在海水中呈现的形态特征也不同,其轴向形态主要表现为曲率的变化,从而呈现高度的非线性特征;海洋立管在运营时会受到船体运动、海流、海床土壤、管道内流等因素的影响,受力情况复杂。这
丛式井可以有效地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并保证单井原油产量,磁定位钻井技术是丛式井精细控制技术之一,而邻井间距离的定位又是丛式井精细控制技术的核心。目前,我国尚未有自主研发、技术完善的丛式井磁定位技术应用于其邻井防碰测距领域,而国外已经研发出相应的测控仪器并应用于实际钻井工程。本文在深入分析现有邻井间距磁定位技术原理及其优缺点的基础上,围绕主动型丛式井磁定位钻井防碰探测技术展开研究,针对海上钻井平台和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