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角色认同是教师最重要最基本的心理品质之一,是教师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它关系着教师心理素质的提升,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最终影响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是决定新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之一。我国目前对教师角色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教师角色认同外显行为的测量,侧重于对教师所应有的具体角色的外显认同状态的考察,处于对教师角色认同的描述和问卷调查层面。运用外显测量考察教师角色认同的状况固然重要,但这种方式只能考察教师角色认同的结果。如果要提升教师的角色认同水平和程度,仅仅了解结果是不够的,如果能够挖掘其深层次的形成过程,那么将有力的推动教师角色认同水平的提高。如果能够对教师角色认同的内化过程进行有效的解释和说明,对这个心理过程的形成机制进行深层次探讨,将有助于完善其外显行为结果和行为表现。基于信息加工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讲,角色认同是个体在所处的特定社会情境或地位中,在与社会互动时,对其所受到的各种角色刺激的知觉和确认,并对这些角色进行内化的心理过程。那么,教师角色认同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心理内化的加工过程,是教师个体在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对其所受到的各种具体角色的刺激及对教师所应表现出来的某些典型角色品质特征的刺激的知觉、确认,并进一步内化的心理过程。既然教师角色认同可以看作是一个内部的心理加工过程,也必然可以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探讨其内部的加工机制问题。假如能够从理论上建构教师角色认同的内隐加工机制,并从实证研究中验证其加工机制,这将为教师今后角色认同的干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实证依据,进而有利于我国师资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本研究假设教师的外显角色认同和内隐角色认同是两个独立的加工过程,并运用实验性分离程序证明外显角色认同和内隐角色认同的相对独立性。以实验性分离研究为基础,基于2005年Conrey提出的内隐社会认知四重加工模型,本研究尝试构建教师内隐角色认同的四层次加工模型,考察教师角色认同是一个包含四层次的心理加工过程:无意识激活(AC)、进行决策(D)、克服加工偏差(OB)以及激活经验系统(G)。此外,通过本研究也试图初步验证Conrey的内隐社会认知四重加工模型。在具体的研究思路上,本研究遵循“文献分析-提出问题和假设-设计实验并实施研究计划—分析实验研究结果—确认假设”的研究思路,通过文献分析、访谈、问卷调查,探讨目前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所拥有的角色,依据访谈和调查所得的教师角色,找出代表教师典型角色特征的一系列词汇,并依据现代汉语词典的界定和专家评定,最终确定描述教师角色特征的词汇20个,其中正性词汇10个,负性词汇10个,构成本研究的实验材料。运用已有的教师角色认同问卷筛选被试。编制教师角色认同内隐测验的E-prime程序对教师内隐角色认同进行考察。结合外显测量,验证教师的外显角色认同和内隐角色认同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加工过程。基于Conrey (2005)的内隐社会认知四重加工模型,运用内隐联想测验,进一步探究教师角色认同的内隐加工中存在有四个加工层次:无意识激活(AC)、进行决策(D)、克服加工偏差(OB)以及激活经验系统(G),并考察四个加工层次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对教师内隐角色认同四层次模型的建构,验证Conrey的内隐社会认知四重加工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综合本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从教师角色认同的单结构模型和双结构模型可知,在单结构模型中,外显角色认同各维度与内隐角色认同存在负相关,而教师角色认同的双结构模型各项拟合指标都要好与单结构模型,尤其是在双结构模型中,RMSEA为0.058,因此,教师的外显角色认同和内隐角色认同可以看作是个体角色认同中相对独立的成分。2.教师内隐角色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呈现出如下特点:教师内隐角色认同的程度和水平在婚姻状况、教龄、年龄、是否为班主任这四个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但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教师内隐角色认同的程度与水平差异与教师的性别和任教学科无关。3.教师内隐角色认同存在四个加工层次:无意识激活(AC)、进行决策(D)、克服加工偏差(OB)以及激活经验系统(G)。4.在操控被试对反应的控制能力的情况下,高时间压力会降低个体克服加工偏差的能力,也会降低个体决策的正确率。5.在控制左右手反应频率的情况下,采取较多的右手反应将会导致右手反应偏向,采取较多的左手反应则不会导致右手反应偏向。G参数经验激活系统是有效的。6.对IAT反应时标准分数算法和IAT反应时错误率算法的比较发现:IAT反应时错误率算法是有效的,用该算法得出的实验结果是有效的,且预测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