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价下颌骨囊性病变刮除术、开窗引流术、颌骨切除术三种手术的疗效。方法:回顾2002年1月~2011年10月治疗的122例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纳入标准为曲面体层摄影中下颌骨囊性病变的最大直径大于1cm。对病变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情况、病变部位、病程、术前主要症状、病变最大直径、临床治疗方式进行分析,随访观察复发情况,评价临床治疗效果。结果:1.患者性别、年龄、病程:122例下颌骨囊性病变患者,男性82例,女性40例;男女比例约为2:1。年龄分布在10~74岁之间,中位年龄36岁。多发生于20~50岁。常见病变为根尖周囊肿(58例,47.6%)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51例,41.8%)。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和根尖周囊肿的患者就诊年龄分布均服从正态分布,就诊时年龄、就诊时病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原因多为颌面部膨隆肿胀,或者偶然常规X线摄片中发现。病程最短为1周,最长3年。就诊时间多在半个月内(47例,38.5%)。因为下颌骨体积较大,骨壁较厚,病变可沿骨髓腔生长,面部膨隆不明显,肿胀不易被发现。所以部分患者就诊时间可达半年以上。2.复发情况:根尖周囊肿占下颌骨囊性病变47.6%,且手术单纯摘除术均达到良好效果,随诊未见复发。45例随访完整的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病例的临床分析来看,病灶刮除术后应用药物处理骨腔要比单纯应用刮除术效果好,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其它并发症:术后主要并发症包括术后体温增高。较小的囊腔不予填塞,较大的囊腔予碘条填塞或置入骨粉。骨腔内碘仿纱条和置入骨粉术后体温升高情况对比,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损伤如下唇麻木,口角运动受限。囊腔较大的病例,且与下牙槽神经血管束距离较近,刮治术后均有不同程度下唇麻木症状,随诊观察时间症状可逐渐恢复。囊腔位于下颌升支的病例,手术予颌下入路,部分病例因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致口角运动受限,随诊观察时间症状恢复良好。结论:1.随保存医学和功能性外科的发展,下颌骨囊性病变应用刮除术或摘除术的适应证逐渐转由绝对适应证变为相对适应证。同时颌骨区域切除的适应证正随着组织病理学和临床医师的认知而逐渐变窄。2.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单囊性成釉细胞瘤等易复发病例,应用石炭酸等药物辅助处理骨腔,能够有效的降低复发率。3.适用于开窗引流术或袋形术的病例,对累及牙齿的保存、改善下颌骨功能的治疗方式值得推广。4.围手术期辅助检查方法的不断更新,有助于临床医师对下颌骨囊性病变的手术设计方案提供更好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