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涂及浇注型聚脲性能与聚脲-铝管复合结构抗冲击性能研究

来源 :青岛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kemari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聚脲弹性体是防护性能优良的高弹性材料,将其与铝材、钢材等多种金属材料及混凝土等非金属材料复合制成的复合结构,对基材抵抗爆炸、碰撞冲击的性能有较大提升作用。但将聚脲应用于交通安全防护领域的研究较少,将其与管状金属结构复合应用制成吸能缓冲装置抵抗冲击的研究更少。本文利用实验研究与有限元软件模拟相结合的方式,首先研究Qtech T190型聚脲(以下简称QT190)、Qtech T413型聚脲(以下简称QT413)以及Qtech T501型聚脲(以下简称QT501)的物理力学性能及热性能;在此基础上按实验设计将聚脲喷涂至空心薄壁铝制管状结构(以下简称纯铝管结构)外表面,制成涂覆型聚脲-铝管复合结构(以下简称涂覆型结构),并对管体内部进行聚脲浇注填充,制成浇注型聚脲-铝管复合结构(以下简称浇注型结构),对该复合结构进行落球冲击实验,探究其抗冲击性能;并运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在不同复合方式下的聚脲-铝管复合结构在受到冲击荷载作用下的动态响应结果。探究聚脲涂层及浇注物对管体抗冲击性能影响,得出吸能缓冲效果最佳的聚脲复合涂层的配比,以及在同时对管体进行聚脲浇注与涂覆情况下的最佳复合方式。经上述研究得出如下结论:首先,物理力学性能实验研究表明,QT190、QT413及QT501三种聚脲密度分别为1.1468g/cm3、0.9016 g/cm3、0.9496 g/cm3,实际应用中不会影响复合结构的重量;QT190与QT413固化时间短,施工工艺简单,且两者与铝材之间的附着力较强,适合作为铝管基材外部涂覆材料使用;而QT501固化时间较长,粘弹性能较好,适合浇注于结构内部。热性能研究结果表明,QT190、QT413及QT501的热稳定性能均较好,初始降解温度分别为261℃、251℃、253℃,且在400℃附近都存在一个热降解峰,峰值分别为1.2%/℃、0.93%/℃、1.13%/℃;三种聚脲都具有两个明显的热分解阶段,每个阶段的温度区域也大致相同,在250℃以下的工作环境均能保持自身良好的材料性能,满足服役条件要求。其次,对涂覆型结构的抗冲击性能研究表明,各涂覆型结构的最大形变值在25.32mm~32.33mm范围内,应变峰值在-9038.2~-10509.45范围内;而纯铝管结构的形变值为78.12mm,且应变值远超量程。在涂层总厚度均为1mm的条件下,1mm QT190涂层的抗冲击效果优于1mm QT413涂层;而交替涂覆的复合涂层的抗冲击效果优于单一涂层,且外部先后交替涂覆0.5mm QT413与0.5mm QT190复合涂层的涂覆型复合结构的形变值与应变峰值最小,在涂覆型结构中抗冲击防护效果最佳。对浇注型结构的抗冲击性能研究表明,各浇注型结构的最大形变值在5.82mm~17.54mm范围内,应变峰值在-3592.74~-7410.15范围内。各复合结构中,内部浇注密实QT501、外部先后交替涂覆0.5mm QT413与0.5mm QT190复合涂层的浇注型结构的的形变值与应变峰值最小,分别为5.82mm、-3592.74,抗冲击性能最强。等结构质量情况下,聚脲复合防护涂层的吸能效率较高;等结构体积情况下,涂覆型复合结构的抗冲击性能较纯铝管结构有大幅提升,但效果弱于浇注型复合结构,QT501聚脲浇注物的吸能缓冲效果比聚脲涂层更加显著。最后,经ABAQUS有限元软件模拟结果表明,运算过程中所采用的模型及算法均可较准确的对落球实验中的聚脲-铝管复合结构的破坏形式和变形进行有效模拟。在涂覆型结构中,外部先后交替涂覆0.5mm QT413与0.5mm QT190复合涂层的涂覆型结构的抗冲击效果最佳,形变最小,值为27.86mm;在浇注型结构中,内部浇注密实QT501、外部先后交替涂覆0.5mm QT413与0.5mm QT190复合涂层的浇注型结构的形变最小,值为6.341mm,为抗冲击效果最好的浇注型复合结构;而纯铝管结构的形变值最大,达到70.52mm,抗冲击效果最差。模拟所得数据与落球冲击实验结果吻合度较高,误差控制在1.09%~10.03%区间,且位移云图所示的变化规律与落球冲击实验较为一致。综上所述,QT190、QT413以及QT501型聚脲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将其按照合理方式与管体基材结构进行复合应用时,所发挥出的抗冲击性能显著,具有实际工程意义,应用前景良好,为聚脲材料在抗冲击吸能缓冲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我国石油工业持续发展,为工业生产以及国民生活的能源需求提供了稳定的供给。石油工业水平的提高固然彰显了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但石油开采过程也伴随着大量生产废物的排放,作为油气开采最具代表性的生产废物,钻井废弃泥浆由于其产污比率大,成分复杂,直接环境影响明显等问题急需一种有效的资源化处置方式来应对此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和加剧。根据钻井废弃泥浆的自身性质,将其作为原料用于制备油井压裂工艺中所需的压裂
海上石油开采及运输环节频繁发生漏油事故,对海洋生态构成严重威胁。吸附法去除海洋溢油具有高效、环保、不会造成二次污染等优点,但是传统的吸油材料造价高且难以回收利用。因此,亟待开发针对海洋溢油的新型吸附材料。生物炭(Biochar,BC)是由生物质材料通过限氧热解制备的炭化产物,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表面官能团丰富等特点,对石油的吸附能力较强。生物质的材料来源十分宽泛、价格低廉,利用海产废弃物(如
随着科技革命的到来,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人口的增多给城市带来了巨大压力,公共设施作为与人类休戚相关的“家具性”设施,在日常生活中也承担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阶段,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体系存在着很大的漏洞和不足。运用引导性设计,合理的对城市公共设施进行设计和改造,在使用和交互的过程中给使用者带来积极正确的行为引导,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用户的不良行为,提高生活环境的品质。引导性设计包括认知、行为、反
作为一种全新的城市发展理念,“无废城市”受到社会各界的日益关注,在“无废城市”的推动下,建筑废弃物管理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国外建筑废弃物管理工作发展较为成熟,欧盟更是进入了高附加值的转型升级新阶段,而当前我国的建筑废弃物管理水平依然很低,建筑废弃物管理工作任重而道远。青岛市建筑废弃物管理水平位居我国前列,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多赢局面,但是相比欧美国家还有很大提升
现代建筑中大量采用玻璃幕墙等透光材料作为外围护结构,更多的建筑内空间暴露于太阳辐射下。进入室内的阳光会影响室内热环境,形成不对称温度场,同时,太阳光不可避免地直射人体,引起直射部位温度升高,影响人体热感觉。目前,大多研究集中于太阳辐射对室内热环境和热感觉的影响研究,鲜有研究关注太阳辐射对于人体热生理参数变化的影响。本文采用太阳辐射模拟装置进行直射人体的实验室研究,在严格控制太阳辐射强度与室内温度的
随着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及环境治理政策的推行,建筑业项目施工作为一个高消耗、投入大、污染重的行业势必要走绿色施工的道路,是我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绿色施工和标准化管理逐渐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同时也是建筑业减少碳排放、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建筑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切实有效推行绿色施工和标准化管理,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管理性难题。本文采
当前,在气候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生态环境出现诸多问题,其中水资源紧缺、土地荒漠化等问题导致其生态系统的敏感性上升,稳定性下降,使生态安全遭受严峻挑战。深入调查区域环境,科学评估区域外部生态压力及区域自身的生态恢复力,有利于后期对生态环境敏感区提出针对性的恢复策略。本文以山东省青岛市大沽河流域(胶州段)为研究对象,按照现行行政区划将研究区域划分为34个生态小班,利用网格法确定采样样点,对流域环境
近年来,柔性电子器件发展迅速,不断向着更加微型化、集成化的方向发展,电子器件的散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温度过高极易造成电子器件运行不稳定,降低柔性电子器件的可靠性,有效的解决电子器件的散热问题对提高柔性电子器件整体性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使用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将电子器件自身产生的热量传递出去可以有效提高电子器件的散热性能。本文采用浸渍提拉法将纳米银线涂覆在表面改性的聚醚醚酮纤维基体上,利用瞬态电热技术测
在当今时代绿色发展的背景下,水润滑轴承成为了在船舶工程、海洋机械等领域为保护环境而替代传统油润滑轴承的良好选择,对其轴瓦材料的研究也成为了热点。其中,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作为一种新型的水润滑轴承轴瓦材料,因其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青睐。为了使其获得更优的摩擦学性能,本文开展了仿生表面结构在改性UHMWPE水润滑轴承上的减摩应用研究。首先,进行仿生猪笼草结构的水润滑轴承摩擦
水下传感器网络已在水下监测、污染检测、灾害预防等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通过在特定水域部署不同类型的传感器节点,协同感知水下环境,并结合节点位置信息对感知数据进行分析,可为上层应用提供决策支持。因此,定位是水下传感器网络中的关键服务之一。现有的水下传感器网络定位算法主要是通过测量未知节点到信标节点的距离来进行定位,但大多忽略了复杂水下环境所带来的挑战,尤其是水下节点随水流移动以及测距噪声随距离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