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西南山地城镇生态化规划建设与管理(批准号50178068)”的一个分支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扩充与深化山地城镇生态化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随着现代信息业、交通业的高度发展,多样统一的世界性建筑文化迅速超越地域界限,致使地方建筑风格不断淡化;另一方面,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亦使得地域自然环境对建筑的影响逐步弱化。在意识形态与物质形态的双重趋同下,地域建筑正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逐渐丧失传统风貌、丧失地域环境特征的趋势,寻求地域传统建筑的回归已成燃眉之势。基于此,本文以景观类型极为丰富多样的四川为研究范围,以最富地域特征的传统风景建筑为研究对象,在深刻剖析其景观生态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在区域范围内建构“景观生态空间格局”,旨在尝试将景观建筑学、景观生态学理论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相衔接,期望能够促进地域建筑的保护、传承与创新,为地域建筑之生态化规划建设与管理提供有益的理论探索。 本文首先从相关的景观建筑学、风景及风景环境的概念、范畴及研究本质入手,对“风景建筑”作出新的阐释,并据此确定本文的研究范畴与学术取向,理清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在论文第二章至第八章分别从地貌、植被、气候、自然灾害防治、民族性格、宗教信仰与生活方式七个景观生态主导因素逐一进行分离剖析,探寻它们在风景建筑景观成因中的作用与协调方式,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与论证,明晰各因素单独作用于风景建筑所产生的景观类型、特性以及地区分布状况,分别绘制成图。最后,在第九章将所得的各单因素地形图进行重叠、归纳与系统性剖析,得出由七大景观生态类型斑块以及五条联系各斑块的景观演替廊道所构成的“四川传统风景建筑之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七大景观生态类型斑块为:平原丘陵区秀丽轻盈型斑块,平原水乡风雅淡泊型斑块,川中南茂密山林幽邃缥缈型斑块,盆地外围山区雄壮粗犷型斑块,深切河谷区雄险敦厚型斑块,高山山原区旷阔圣洁型斑块以及“奇”特型景观生态斑块;各斑块在地理位置上或多或少相互交错重叠。五条景观演替廊道为:滇川陕(甘)景观演替廊道、藏羌彝民族迁徙大走廊、藏川鄂景观演替廊道、涪江景观演替廊道与嘉陵江景观演替廊道。其中前三条廊道涉及景观类型广、地域跨度大,为四川景观演替主廊道;后两条廊道在涉及类型与地域跨度方面均小于前者,为景观演替次廊道。五条廊道均依随四川历史上著名的交通要道而成,为网络状格局,串联起四川众多极具地域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