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红格湾子田钒钛磁铁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条件分析

来源 :成都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kns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省攀枝花-西昌地区(攀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金属成矿区之一,区内以发育与基性-超基性侵入岩有关的钒钛磁铁矿床和铜镍硫化物矿床为特色,包括攀枝花、红格、新街等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湾子田钒钛磁铁矿床位于红格地区的北部,矿床的形成与红格岩体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矿体主要赋存于红格基性-超基性层状岩体之中。  区内南北向延伸的昔格达断裂带明显控制了红格岩体的侵位。同位素年代学研究表明其侵入时间为260Ma作用,与峨眉山玄武岩的主喷发期相近,表明两者是在同一期构造岩浆热事件下形成的,是岩浆演化过程中同源异相的产物。  岩体具有富铁、钛,贫硅、碱的地球化学特征。从下部向顶部,岩石表现出从富镁向富铁、富碱的演化,总稀土含量逐渐增加的演化趋势,说明岩体属于正常结晶分异演化趋势。相对较高的(87Sr/86Sr)i初始比值(0.7057~0.7076)和较低的εNd(t)值(-2.82~-0.07),表明成矿岩体的源岩可能是混染了地壳物质的幔源岩浆。  湾子田矿床的钒钛磁铁矿体主要发育在基性-超基性层状侵入体中,具有明显的岩相分带性和韵律旋回性的特征。含矿岩体自下而上可以分为橄辉岩相带、辉石岩相带和辉长岩相带,并进一步划分为六个含矿层:橄辉岩下含矿层、橄辉岩上含矿层、辉石岩中下含矿层、辉石岩上含矿层、辉长岩下含矿层和辉长岩中含矿层。其中主要的含矿层位于层状岩体中部的辉石岩相带中。  湾子田钒钛磁铁矿床的成因可能与岩浆分离结晶和多期岩浆侵入活动有关。富矿岩浆多次脉动式补给造就了多层矿体发育的特征,每一各含矿层对应着一次岩浆活动,并在每次岩浆活动的早期阶段形成钒钛磁铁矿体。  以湾子田矿床为代表的攀西地区与钒钛磁铁矿床有关的岩体主要为规模较大的基性-超基性层状侵入岩,岩体分异良好,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具有富铁、富钛,相对贫硅的特征。南北向断裂构造明显控制了含矿岩体的分布。在空间上,含矿岩体沿南北向具有等距分布的特征。  区域地质特征及成矿特征的研究,指示包括河口~菜园子东西褶皱系及盐边荒田复背斜的东西向成矿带、金河弧形断裂成矿带以及安宁河断陷谷成矿带潘家田-黑谷田一带可能为区内找矿的重点方向。
其他文献
企业生产线技术往往是一个决定工作效率,企业生产规模,以至于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为保证中小型企业在效益激烈的竞争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对企业落后的生产线技术实施改革势
随着MEMS(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的迅速发展,基于SU-8胶的UV-HGA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SU-8厚光刻胶已经成功地应用于高深宽比微结构的制作。然而SU-8胶在工艺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内应力和热溶胀变形,这些问题的存在对SU-8胶微结构的深宽比及电铸结构的尺寸精度造成了严重影响。本文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SU-8胶的胶层应力和热溶胀性两方面,研究结果有利于提高SU-8胶工艺的稳定性和电铸结构的尺寸
本文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白家海凸起彩43井区侏罗系岩性油气藏为研究目标,通过油气源对比、成藏期次分析、油气充注动力学模型研究、盖层封闭动力学模型研究及断层封闭性、古构造
金川矿山是中国最大的以充填法开采为主的地下金属矿山。该矿山地质条件复杂,构造发育,矿岩破碎,地应力较高,岩体稳定性极差,使得开采难度极大,岩体工程稳定性问题非常突出。1996开
学位
液压多路阀是工程机械中常见的方向控制阀。工程机械工作环境通常比较恶劣,工作负载波动大,换向频繁,多路阀故障是工程机械中常见的故障来源。工程机械的维修市场正逐步壮大,但针对多路阀这种结构复杂、价格昂贵的阀总成的维修还采用传统的维修方法。维修企业中专业维修人员不足且缺乏相关阀的专业知识,而传统的维修培训需要从物理样机和人力培训两个方面投入大量的成本,使许多维修企业对多路阀培训望而却步。本文针对维修企业
祁连褶皱系是中国乃至世界著名的多金属成矿带,其上分布着举世闻名的白银厂铜铅锌多金属矿床,塔尔沟、小柳沟大型白钨矿床,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对小柳沟白钨矿床地质找矿工作的不断
近些年,我国的建筑行业快速发展,建筑工程施工工程量大、施工周期较长且现场施工环境相对复杂,存在交叉施工,施工现场存在较多危险隐患,使得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同时导
研究区位于香格里拉格咱地区,属于青藏高原的横断山脉地区,该地区具有地形起伏大、植被覆盖厚、冰雪覆盖广等特点。该区域海拔高度在3-4km,气候寒冷,经济落后,交通条件差,野
产品创新和改进速度的不断加快对可用性测试的效率和质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而可用性测试中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是关系到效率和质量的核心问题。现有的计算机辅助系统由于缺
机构的运动状况对于分析整个机械系统的运转有重要意义。对于动态对象,难以寻找固定的参考点,各种传统的位移监测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因此发展一种远距离、非接触的观测手段,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