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患者细胞因子释放及肠黏膜屏障功能损伤特异性生化指标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和D-乳酸浓度的影响,探讨围体外循环期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变化及盐酸戊乙奎醚肠黏膜保护作用和机制,为围体外循环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的预防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选择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盐酸戊乙奎醚组(P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20例。P组体外循环(CPB)前10分钟颈内静脉注射盐酸戊乙奎醚0.05mg/kg,对照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分别于CPB前(T1)、主动脉开放10min(T2)、停CPB即刻(T3)、术后2h(T4)、术后6h(T5)、术后18h(T6)采取中心静脉血标本,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酶学分光光度计法测血D-乳酸浓度;在以上6个时间点同时行静脉血气分析和血糖监测。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评估分组主效应及组内各时间点间有无差异,每个时间点两组比较采用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年龄、性别、CPB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糖和乳酸的变化:与CPB前(即T1时点)比较,两组患者血糖和乳酸浓度在主动脉开放10 min(T2)、停CPB即刻(T3)、术后2 h(T4)、6h(T5)、18h(T6)各时点均显著升高(P<0.05),且在术后6h(T5)达到峰值。两组比较,CPB前(即T1时点)患者血糖和乳酸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转流后及术后各时点患者血糖浓度均较C组降低,其中T2和T4时点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血浆乳酸浓度在转流后及术后均较C组降低,其中T3时点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浆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Ⅰ-FABP)和D-乳酸浓度的变化:与CPB前(即T1时点)比较,两组患者血浆Ⅰ-FABP和D-乳酸浓度在主动脉开放10 min(T2)、停CPB即刻(T3)、术后2 h(T4)、6h(T5)、18h(T6)各时点均显著升高(P<0.05),且I-FABP浓度在术后6h(T5)达到峰值,D-乳酸浓度在术后2h(T4)达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两组比较,CPB前(T1时点)两组患者血浆I-FABP和D-乳酸浓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转流开始后及术后各时点血浆Ⅰ-FABP浓度均较C组降低,其中T2、T4和T5时点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血浆D-乳酸浓度在转流后及术后各时间点均较C组降低,其中T3、T4时点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围体外循环期血浆IL-6和IL-10水平的变化:与CPB前(即T1时点)比较,两组患者血IL-6和IL-10的水平在主动脉开放10 min(T2)、停CPB即刻(T3)、术后2h(T4)、6h(T5)、18h(T6)各时点均显著升高(P<0.05),且均在术后6h(T5)达到峰值,然后呈下降趋势。两组比较,T1时点两组患者血浆IL-6和IL-10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组患者血浆IL-6水平在转流后及术后各时间点均较C组降低,其中T4和T5时点与C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组血浆IL-10水平在转流后及术后各时点与C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围体外循环期患者血浆Ⅰ-FABP和D-乳酸浓度的升高表明围CPB期肠黏膜屏障功能受损。2.预先给与0.05mg/kg盐酸戊乙奎醚可减轻围CPB期应激反应。3.预先给与0.05mg/kg盐酸戊乙奎醚可降低围体外循环期血清Ⅰ-FABP和D-乳酸的浓度,表明其具有肠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4.盐酸戊乙奎醚对围体外循环期患者肠黏膜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整体调控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从而减轻围CPB期应激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