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总结分析肝豆状核变性(Wilson disease,WD)患者起病时临床表现;2、分析铜兰蛋白、24h尿铜、K-F环在儿童WD患者诊断中的意义;3、评估不同临床诊断方法在儿童WD患者的应用;4、明确基因诊断在儿童WD患者早期诊断中的意义;5、总结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治疗;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1997年至2018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儿科遗传门诊的190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首诊症状、辅助检查、基因结果,以及治疗方案、药物剂量、疗效及药物相关副作用。结果:1、190例患者中,平均发病年龄为8.05±6.04岁(1.3-36岁),男女比例为1.6:1,其中儿童175/190例。138/185例(74.59%)初诊临床分型为肝脏型,其中无症状肝酶升高占80.43%。2、185例铜兰蛋白均<0.2g/L,铜兰蛋白<0.08g/L在儿童WD中的检出率在80%以上。24小时尿铜>40ug在儿童WD中阳性率为71.53-98.21%。K-F在神经受累患者中阳性率更高。在家族史筛查阳性及部分无肝病表现的患者中,肝脏超声出现回声异常。3、2008年肝豆状核变性诊疗临床诊断标准在7岁前临床诊断率仅为20.36%,80%左右7岁前儿童患者需行ATP7B基因分析。4、无症状肝酶升高组中可以应用锌剂治疗或青霉胺联合锌剂治疗,但单纯锌剂治疗时需密切检测,必要时需加用驱铜治疗;青霉胺联合锌剂治疗组肝酶缓解维持正常时间更长。5、29.1%患者应用青霉胺后出现不良反应,皮疹多在1-2周内出现,血细胞减少在0.25-6个月内出现,停药或减量后,症状消失,可再次加用青霉胺,ANA多在2-83个月内出现,仅1例需停药。结论:1、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儿童患者为主;肝脏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占74.59%;2、铜兰蛋白<0.08g/L,24小时尿铜>40ug,肝脏超声异常在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中具有提示意义;3、ATP7B基因检测在儿童肝豆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4、对于无症状肝酶升高的患儿可以选择单纯锌剂治疗或联合青霉胺治疗;5、青霉胺副作用发生率29.1%,最常见为ANA阳性、皮疹,密切监测、调整治疗方案后,未发现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