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迪丝·华顿(1862-1937)是美国文坛一位聪慧又多产的著名女性作家。1905年伊迪丝·华顿出版了她的成名作—长篇小说《欢乐之家》,该书反应了当时美国社会全貌,它的问世奠定了华顿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书名出自《圣经》,《旧约·传道书》:“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愚昧人的心在欢乐之家”。品性更为高洁的人物与社会—恰似神秘莫测,独断专行的上帝—展开激烈的道德斗争,却往往以失败告终。小说作者通过戏剧性地再现20世纪初纽约旧贵族与新兴工业社会理想道德的冲突,揭示了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个人悲哀和个人牺牲,以及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对拥有高尚品格的弱者的毁灭打击。女主人公莉莉巴特就是该时期纽约社会的牺牲品,物质与精神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就是莉莉的悲剧根源。莉莉有独立的个性,敢于与社会抗争,追求精神上的东西和美的东西,必然和那个社会格格不入,也必然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者。《欢乐之家》也可以说表现的是“智者的痛苦”。莉莉的悲剧正是她要以爱而不是金钱而结婚的理想所造成的。以物质兴趣为目标的标准早已在这个社会根深蒂固,并且将在莉莉死后继续存在,所以莉莉必然成为这种精神与物质矛盾冲突的牺牲品。
从小说的诞生起,不同年代不同生活背景的解读者对《欢乐之家》有着不同甚至是迥异的理解,小说同时也以其独特的光芒影响了世世代代的社会和读者。
对该小说的分析本文运用的是读者反应批评,其直接来源为西方哲学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以尧斯和伊瑟尔为代表的德国接受美学为读者反应批评提供了研究视域和方法论基础。尧斯注重宏观的读者接受研究,把读者置于文学生产、消费、再生产的循环运动当中,认为一部作品的意义是历代读者及批评家共同努力,对其进行合理阐释的结果。而伊瑟尔的方法则从微观角度出发,系统地论证了文本与读者的互动作用,认为正是读者积极地参与阅读活动才使文本意义成为可能。尧斯和伊瑟尔的理论把历来在文学理论中评价最少的读者问题提到了中心意识上来,拓宽了理论研究的基础,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读者反应批评的理论和实践,并为后者的读者反应批评研究提供了参照物。
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的当代西方批评理论读者反应论,或称接受理论,作为文学研究中的一种新型范式和新兴的方法论,将文学批评理论的关注焦点由重作者、重作品转向重文本一—读者关系。它是以读者,阅读,反应为中心议题的文学理论。它主张读者是文本意义的来源,文本意义的实现和阐释不能离开读者的积极参与。这与新批评的主张相抵悟,后者恰恰主张文本的自足性和中心性。该理论支持者认为,文本只有经过了读者的阅读才获得存在,也就是说,如果文本没有读者,那它就不算存在着,或者至少是没有意义的。拥有各种各样生活经历的读者通过阅读活动给文本赋予特定的意义。不管文本给读者传达了何种思想内容,只有读者们才能决定该文本的意义。该理论认为读者的反应是评价一部作品好坏的标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应考虑到读者的社会经验、审美倾向、接受能力,即读者的“期待视野”。同时很多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重新提出了文学的道德和教育作用,认为文学应当致力于读者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作者对小说和女主人公莉莉悲剧命运的分析按照读者反应批评理论来进行,全文总共包括五章节。第一章和第五章分别是绪论和结论部分;第二章对作者生活背景创作动机和小说悲剧主题进行了整体概括;第三章首先是文献综述,回顾各个时代该小说研究者们对其进行的研究,从中可以看到所有研究都是围绕作者或文本本身,而按照沃顿的文学理念,读者和阅读本身也应该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由此介绍了读者反应批评理论,包括它的出现背景,理论基础,各流派及其主张,最后还简要提到了其局限。第四章是运用读者反应理论来分析《欢乐之家》,也是论文的中心部分,该部分回顾了小说产生之目的读者反应,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一百年来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大部分读者从中受到道德教育,精神与物质应该是同等重要;女权主义者从书中看到的是女性意识的萌芽,并将它列为女性文学的最早期作品;绝望者从莉莉的抗争中看到希望。小说对当今社会和未来社会更是有着教育意义,不管是在什么城市我们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些像莉莉一样无经济独立地位的女性,她们都把感情作为筹码,把婚姻作为手段,获得自己的利益;就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面对金钱的诱惑又有几个能不动摇?大部分人也正像莉莉一样,理智上明白自己只有放弃原则,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在这个物质社会拥有快乐;而感情上,又更希望能拥有独立的自我,得到理想的感情。只要世界上还有贫富,还有欢乐与痛苦,小说主题都将跨越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