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妇女以血为主,妇女之生理特点经、孕、产、乳均以血为物质基础。寒为阴邪,性主收引、凝滞,极易与血搏结,引起寒凝血瘀,冲任瘀阻为患,临床上常表现为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少、闭经等。本实验通过研究经血、血浆中血管舒缩因子内皮素(ET)、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la(6-keto-PGFla)及雌激素(E2)、孕激素(P)与月经病寒凝血瘀证的关系,探讨月经病寒凝血瘀证与血管舒缩因子的关系,并从温经汤药物治疗方面反证对上述关系的认识,为揭示妇科寒凝血瘀证的发病机制做些有益探索。
方法选择符合月经病寒凝血瘀证纳入标准的患者30例,其中痛经18例,月经后期8例,月经过少4例;年龄最大37岁,最小14岁,平均25.15±11.5岁;已婚25例,未婚5例;病程最长18年,最短1年,平均4.94±8.5年。于经期第二天清晨取坐位,肘静脉采血6ml,迅速将血标本加入至相对应的含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离心,放置于-20℃冰箱内保存,待测。经血按Rees方法处理,即取经血4ml迅速将血标本加入至相对应的含抗凝剂的试管中,离心,分离血清,贮存在-20℃冰箱,待测。通过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对患者血清NO、ET、TXB2、6-keto-PGFla以及性激素(E2、P)含量同批进行测定。设30例正常对照组,除外心、脑、肝、肾疾病,肾上腺、甲状腺、垂体等内分泌疾病,神经-精神系统疾病,血液病等。与患者组比较年龄分布均衡,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取血方法、时间及检测指标同上。运用加减温经汤(肉桂、当归、吴茱萸、丹皮、川芎、莪术、白芍、怀牛膝、元胡等)对月经病寒凝血瘀证患者进行治疗。每日一剂,分两次口服。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观察期间不得服用与本病证有关的其他中西医药物。治疗后于第四个月经周期取血,取血时间、方法及检测指标同上。
结果:
1月经病寒凝血瘀证患者血管舒缩因子和性激素的变化患者组血浆ET、TXB2含量有增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NO、6-keto-PGF1a有降低趋势,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
患者组经血NO、6-keto-PGFla较正常组降低(P<0.05);经血ET、TXB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
患者组血浆E2明显降低(P<0.05);血浆P低于正常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经血ET与E2呈负相关关系(r=-0.54,P<0.05),NO与E2呈正相关关系(r=0.61,P<0.05)。
2治疗结果
治疗三个疗程后,临床治愈11例,有效14例,有效率83.3%。进一步按病种统计,痛经组18例中临床治愈7例,有效8例,无效3例,有效率83.3%;月经过少组4例中临床治愈1例,有效3例,有效率100%;月经后期组8例中临床治愈3例,有效3例,无效2例,有效率75%。
3加减温经汤对月经病寒凝血瘀证患者血管舒缩因子和性激素的影响
治疗后血浆ET、TXB2、NO、6-keto-PGF1a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经血ET、TXB2含量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经血NO、6-keto-PGF1a含量较治疗前显著增高(P<0.05)。
治疗后血浆E2明显升高(P<0.05);血浆P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本研究发现月经病寒凝血瘀证患者的经血NO、6-keto-PGF1a较正常组显著降低,经血ET、TXB2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组。血浆ET、TXB2、NO、6-keto-PGF1a含量与正常组无明显差异,血浆E2明显降低。提示月经病寒凝血瘀证可以使血管舒缩功能紊乱,局部血管收缩功能受损,进而引起子宫螺旋小动脉过度收缩,子宫组织缺血缺氧,性激素分泌紊乱,从而引起痛经、月经过少及月经后期的发生。加减温经汤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证实了月经病寒凝血瘀证的发生与血管舒缩因子及性激素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