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是个极为复杂的对话过程。包括译者通过源语文本与原作者对话以及译者通过译语文本与译文读者的对话过程。无论哪一次对话接受活动都有人的主观能动的参与,都离不开读者接受因素:译者阅读、理解原文时是读者;表达译文时要考虑译文读者;译文质量的评定不仅只是以源语文本作为唯一标准,而且也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而接受美学正是以读者为中心来研究文本的接受效果的理论体系。本文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试图把二者结合起来,拟采用逻辑推理方法及理论与实证、宏观描写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以蒙古族翻译家阿日那和其他翻译家的经验以及具体汉译蒙例子为范例,从译者和译文读者角度出发,分析了他们在文学翻译过程中所处的主体性体现。论文导论部分主要阐明选题原由、研究现状,说明论文的目的和意义以及采用的研究方法、研究材料等。正文共分四章:第一章较为系统地描述和介绍了接受美学主要概念与思想,进一步阐明我们对该理论的基本立场。第二章分析了接受美学与翻译的本质联系以及该理论对翻译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接受美学为翻译接受者主体地位的重新界定、文学翻译过程的对话意识的兴起以及对翻译标准的重新审视、文本地位的再认识都提供广阔的理论基础和视野。第三章论文中心,分析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阅读理解源语文本时的能动性表现和所受制约因素,并对策性地提出了译者在表达译文文本时关照译文读者的几个策略。在此基础上指出译者虽然在翻译过程中占据主体地位,但他并没有绝对的自由;译者必定受到源语文本和自身“前理解”因素的客观限制。第四章与前文呼应,探讨了译文质量评定也有赖于译文读者的接受程度,且读者对译文文本的接受和译者的翻译可以相互促进。从接受美学视觉研究文学翻译,为翻译理论研究中心向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转变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拓宽了翻译实践工作者和翻译教学与理论研究者对翻译活动认识的路径。此课题发展潜力很大。本文初次从这一角度分析研究,虽然还不够深刻,但企望通过这一论述,能对蒙古族翻译理论的建构有所助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