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Ba-Cu-O体系的结构和物理性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ejie27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论文通过元素替代的方法,以研究Y1 23体系的正常态性质与晶体微结构特征的关联为目的,对众多掺杂样品进行细致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果.该论文分为四章.第一章回顾高温超导电性的发展历史,介绍Y123超导体的结构,超导电性及导电行为等基本物理性质,较详细地总结了各种元素在Y123不同位置的替换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物性变化,并对Y123体系的正常态输运行为进行简单概括.第二章用很短的篇幅通过对所涉及的实验仪器和方法的介绍,阐述它们在高温超导电性研究中的可能性与必要性.第三章利用XRD、电阻率的测量、IR光谱以及ESR谱等多种实验手段,对LaBa<,2>Cu<,3-x>M<,x>O<,y>(M=Co,Cr)体系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Co掺杂导致La123体系发生正交-四方和四方-正交转变,而Cr则使之保持正交结构;(2)Co在替代Cu时,基本上占据Cu(1)位,而Cr在其含量大于0.2时,有一部分占据Cu(2)位;(3)Co的掺杂使Cu(1)-0(1)声子振动模式软化,而Cr则可使Cu(1)-0(4)振动模式硬化;(4)Co和Cr掺杂都可以使样品的电阻率上升以及破坏Cu-0的自旋关联,导致Cu离子自旋局域化.第四章通过对La123体系CuO<,2>面上Cu(2)位掺杂Zn、Mg和Ni样品的结构、超导电性和输运性质的研究,得出:(1)Zn,Mg和Ni的替代均造成LaBa<,2>Cu<,3>O<,y>的晶格畸变并且导致La123由超导态向非超导态过渡;(2)Zn掺杂系统中250K时的电阻率随Zn含量的增加大致呈线性.比较符合杂质散射机制;(3)Zn,Mg和Ni的掺杂使Cu(1)-0(4)声子振动模式硬化并且都可以使Cu的自旋局域化程度变强.
其他文献
该文对偶氮苯聚合物的光记录特性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几部分的内容:第一,基于偶氮苯聚合物的光致异构和光致取向特性,利用两激光束,采用新的实验方案,运用比较
冲击点火是由Betti等人于2007年提出的一种由激光直接驱动的新型点火方案,是将靶丸的点火过程与压缩过程分开,先将靶丸压缩成高密低温状态,之后用一个高强度的短脉冲激光产生一
本文采用四元反相微乳液-水热合成法制得了Yb3+/Er3+共掺杂的SrAlF5纳米棒,利用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晶体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并采用荧光光谱手段研究其上转换发光性能和
大气压等离子体不需要复杂的真空结构,被加工材料尺寸不受真空设备限制,在常压下就可以获得,因此便于连续化生产加工,广泛应用于等离子体刻蚀、薄膜沉积、材料表面改性、污染物降
光学薄膜吸收的存在,是限制高能激光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它的存在,不仅影响薄膜的光学质量,更会造成激光在薄膜内的热沉积。特别是在高功率激光作用下,即使十分微弱的吸收也足以导致薄膜元件的灾难性破坏。因此,有必要对光学薄膜的这种平均吸收及局部吸收进行精确、快速、实时的检测。 目前,广泛使用的测量弱吸收的方法有光热偏转技术和表面热透镜技术。研究的激光波段主要集中在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而对中远红
分子马达是广泛存在于细胞内部的具有马达功能的酶蛋白生物大分子.生命活动中的许多过程都是基于分子马达的运动.分子马达运动所需能量来自于它所催化的三磷酸腺苷分子(ATP)
弛豫效应谱学(Electron Momentum Spectroscopy: EMS)是目前唯一成熟的一种能够直接探测特定原子分子轨道电子波函数信息的实验技术,借助其独特的优势,我们能够从波函数的层次
本文主要研究了宏观非均匀颗粒复合介质中光学双稳的温度和界面效应。  1.研究了金属-电介质颗粒复合体线性和弱非线性的温度效应。考虑等离子频率、共振频率与温度关系,分
纳米科技的提出和发展革新了传统的材料加工制作方式,它试图通过在微观世界中纳米尺度内的加工操作来改进器件的性能,被认为是21世纪头等重要的科学技术。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一系列新兴学科产生,不同领域的广大的纳米科研人才努力于解决纳米科技在不同方向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极大推进了它的实际应用。纳米材料器件作为纳米科技的基础是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中一方面便涉及到电子场发射阴极材料的制作。作为新型场发射阴极,
近来对于Ia型超新星的天文观测表明我们的宇宙正在经历一个加速膨胀的阶段.该文在回顾Kaluza-Klein理论和Space-Time-Matter理论的基础上,重点讨论了由Liu和Wesson提出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