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82年新修订的宪法规定村民委员会成为基层群众自治性组织以来,村民自治问题及其衍生出的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门话题。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大量农民被城镇化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卷入到了政治生活中,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现象并未随着城镇化伴随的现代性消弭殆尽,反而在近年来愈演愈烈,展开对于城镇化背景下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研究,不仅可以解释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探寻消弭策略,还可以通过对非制度化政治参与与城镇化的特定关系分析,了解我国当前城镇化存进程中在的问题。 本文利用历史制度主义的理论观点展开分析,按照影响、规模、腐蚀制度能力,将城镇化背景下农民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分为温和类方式和激情类方式两大类,并对两类方式的异同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于城镇化背景下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的成因,本文通过案例分析做出了权力的非对称性、路径依赖和制度、利益、观念三者结构关系变化等三种解释的路径:认为政府和农民在政治权力上的强弱差异是导致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根源;路径依赖效应使农民难以摆脱传统观念的影响是其产生的历史渊源;围绕制度变革和其引发的一系列无意图性的后果,政府和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趋于复杂,农民价值取向更为利己,三者之间的结构关系变化形成了农民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核心。针对这三种解释的路径,本文一一进行了消弭策略的阐述,提出了各级政府依宪立法、依宪行政,完善政治参与制度,完善规训制度,加强对农民的公民文化教育,建立非制度化政治参与行为的预警机制等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