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杨梅(Myrica rubra)属杨梅科植物,是浙江省特色经济作物之一,全省栽培面积130多万亩,年产值50多亿元。杨梅凋萎病是近年来危害杨梅生长的主要病害,其病原菌为异色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versicolor)和小孢拟盘多毛孢(P.microspora)。多效唑是一种新型、高效、低毒三唑类植物生长延缓剂,主要用于促进主栽‘东魁’杨梅花芽分化。为明确多效唑对杨梅凋萎病发生的影响,本文以‘东魁’杨梅为试材,研究不同浓度多效唑溶液对凋萎病菌生长、生理生化和杨梅生理生化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150 mg·L-1、300 mg·L-1、450 mg·L-1和600 mg·L-1多效唑溶液处理均对凋萎病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多效唑处理对菌丝生长抑制率在62.62%-82.06%之间,分生孢子萌发抑制率在43.08%-81.76%之间,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不同浓度多效唑对病原真菌胞外酶活性影响有差异,相比对照,多效唑处理果胶酶活性提高了7.5%-140%,其中150 mg·L-1和300 mg·L-1多效唑处理与对照差异显著。多效唑处理羧甲基纤维素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366.2%-568.0%,差异均显著。多效唑处理淀粉酶活性比对照降低了11.5%-68.8%,且随着多效唑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增强。2.使用0 mg·L-1、300 mg·L-1、600 mg·L-1和900 mg·L-1多效唑单独处理杨梅枝条15 d后,结果发现多效唑处理杨梅叶片均从枝条底部老叶开始出现变褐色逐步至顶端嫩叶,且随着多效唑浓度增加,叶片损伤程度加重。在多效唑溶液预培养1 d后的(24 h、30 h、36 h、48 h、72 h、96 h)时间点,对杨梅叶片活性氧的产生、膜脂过氧化反应程度以及活性氧清除系统进行检测。多效唑处理均可以抑制超氧阴离子的产生,低浓度多效唑处理(300 mg·L-1和600 mg·L-1)能明显降低H2O2和MDA含量,高浓度多效唑(900 mg·L-1)在处理后期可能对植物有一定损伤其含量高于对照。多效唑处理可以在一定时间不同程度提高SOD、POD、CAT和APX酶活性,增加抗坏血酸含量,其中300 mg·L-1和600 mg·L-1多效唑处理效果明显。3.将接种有病原真菌分生孢子的杨梅枝条在含0 mg·L-1、300 mg·L-1、600mg·L-1和900 mg·L-1多效唑水溶液培养15 d,结果表明,多效唑存在情况下杨梅凋萎病发病速度快,病情严重。多效唑处理均可以不同程度减缓杨梅叶片MDA和超氧阴离子的产生,300 mg·L-1和900 mg·L-1多效唑处理在30-48 h内显著减少H2O2含量。不同多效唑处理对植物活性氧清除酶系统和抗氧化剂的影响有差异,总体表现为多效唑处理在短时间(24-36 h)可明显提高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在96 h内对增加抗氧化剂抗坏血酸含量效果明显。4.通过RT-qPCR结果发现,多效唑单独处理下,300 mg·L-1处理均可以提高HMGB9基因的表达量,600 mg·L-1处理提高了HMGB9、WRKY40、MADS-box protein基因表达量,而900 mg·L-1处理下,WRKY40表达量比对照高。多效唑与病原真菌共同处理下,300 mg·L-1处理下,HMGB9基因表达量比对照高,600mg·L-1多效唑处理MAPKK4、MADS-box protein、HMGB9基因表达量均比对照高,900 mg·L-1处理SBPase、MAPKK4基因表达量比对照高,而WRKY40和MADS-box protein基因表达量在24-72 h一直高于对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表达量在96 h减弱低于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