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现实主义文学在欧洲文坛的产生、演变和我国新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不断发展过程及其本质特征出发,阐述了我国“新写实”小说从艺术空间、小说人物、叙述态度、表达技巧等方面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局限。 本文认为,现实主义无论是作为文学思潮,还是创作方法和创作风格、流派,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中,必然有其质的规定性,那就是直面现实,积极地看取人生,思考和回答现实生活提出和面临的问题;既面向现实又超越现实,积极参与社会的变革,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既热爱生活,又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合理的现实表现出强烈的批判精神以及在文学表现形态、艺术特征与艺术方法上具有开放性等。 本文认为,“新写实”小说的审美特质首先在于对生活“原生态”的逼真再现,即所谓的“还原”;其次是“新写实”小说中“世俗化”和庸人气息的流溢;其三是关注当下的生存问题,但它似平刻意回避了“终极”、“意义”、“价值”等问题。 关于“新写实”小说对传统现实主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艺术空间、小说人物、叙述态度、表达技巧等方面,即一是开始有意识地关注市民形象和市民文化心态,关注普通大众庸常的世俗化生活;二是着重塑造普通人物形象;三是坚持让作者退出,努力使小说返回它的故事形态;四是“新写实”小说流派融合了某些现代主义的艺术技艺技巧,形成艺术表现的“多元杂揉”。 总之,与以往各种文学流派相比,“新写实”小说创作的最大不同就是它“忠实生活、还原生活”的基本原则,它既能直面现实,敢于客观真实地暴露现实,而又不指手划脚,是当代文学上的一个突破,应该受到肯定,同时,它也有其局限和不足:首先,在强调“还原”生活的同时而忽视了我们生命中的浪漫主义精神,作家在创作中也丧失了应有的艺术激情和艺术感染力;其次,“新写实”小说避开英雄题材,着重表现普通市民庸常的人生状态,导致小说人物美感特质的“庸俗”。同时我们也看到,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他们正在摆脱以往文学创作过程中的因只重“破”不重“立”而造成的矫枉过正现象。作家心理状态也正由逆反进入正规,并开始重新认识、描写和超越大大小小的禁区,即那些视为“传统”的代名词的题材和人物类型。这种变化为“新写实”小说更加真实、全面、丰满地表现人和人生,达到“还原”人生的效果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使20世纪乃至新世纪的中国文学开始回归它一开始就追求的“为人生”的文学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