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研究的目的是:明确中国汉人I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并进而探讨I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可能机理.第一部分:目的:研究IL-1B基因+3954、-511、-31位点和IL-1受体拮抗因子(IL-1RA)基因(IL-1RN)多态性在中国胃癌高、低发区汉人普通人群、胃癌患者中的分布,探讨中国汉人IL-1基因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法检测胃癌低发区(广东省)192名正常对照者、70名十二指肠溃疡(DU)患者和84例胃癌患者,以及高发区(陕西省)169名正常对照者和86例胃癌患者的IL-1基因多态性.结论:①中国汉人IL-1基因的遗传背景与白人明显不同.②在胃癌低发区(广东),胃癌患者IL-1B-511T/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和DU患者,提示IL-1B-511T/T基因型可能与中国汉人胃癌发病有关.③胃癌高发区(陕西)普通人群IL-1B-511T/T和-31T/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胃癌低发区(广东)普通人群,提示胃癌高发区人群比胃癌低发区人群可能存在较高的胃癌遗传易感性.第二部分:目的:通过比较胃癌低发区广东省胃癌患者与匹配人群的H.pylori感染率和IL-1B基因多态性,探讨IL-1B基因多态性是否增加H.pylori感染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方法:①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法检测胃癌低发区(广东省)84例胃癌患者和84例与之性别、年龄匹配的普通人群的IL-1B基因多态性.②采用ELISA方法检测上述人群的H.pylori感染率.结论:H.pylori感染者发生胃癌的OR=2.9,IL-1B-511T/T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OR=2.8,H.pylori阳性IL-1B-511T/T基因型者发生胃癌的OR=4.3,提示IL-1B-511T/T基因型显著增加H.pylori感染发生胃癌的危险性.第三部分:目的:通过分析比较胃癌高、低发区同一年龄段普通人群的IL-1B基因多态性、H.pylori感染率及胃粘膜萎缩的血清学指标(血清PGⅠ浓度、PGⅠ/PGⅡ比值和胃泌素浓度),探讨IL-1B基因多态性对H.pylori感染后胃粘膜萎缩的影响.方法:采用ELISA和放射免疫法方法检测胃癌低发区(广东省)192名正常对照者,高发区(陕西省)169名正常对照者(同第一部分研究对象,均为20~24岁的广东籍贯学生)不同IL-1B基因型的H.pylori感染率,胃蛋白酶原Ⅰ、Ⅱ和胃泌素的血清浓度.结论:对同一年龄段的研究发现,在胃癌低发区,H.pylori阳性具有IL-1B-511T/T基因型的人群血清PGⅠ/PGⅡ比值显著低于其他基因型人群,提示该基因型可能增加感染H.pylori后胃粘膜萎缩发生、发展危险性;胃癌高发区H.pylori阳性具有IL-1B-511T/T基因型人群的血清PGⅠ/PGⅡ值显著低于低发区相应人群,但与高发区IL-1B-511C/T和C/C基因型者一致.提示在胃癌高发区感染H.pylori后胃粘膜萎缩的发生、发展,除与IL-1B基因多态性有关外,环境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第四部分:目的:通过研究IL-1B基因多态性和H.pylori感染对胃粘膜IL-1βmRNA的表达及胃酸分泌的影响,探讨IL-1B基因多态性与胃癌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半定量RG-PCR和胃液分析方法分别检测117名健康志愿者(19~24岁)IL-1B不同基因型个体胃粘膜IL-1β的表达和胃酸分泌的差异.结论:该研究未发现IL-1B基因多态性、H.pylori感染与IL-1βmRNA及胃酸分泌的关系,提示IL-1B基因多态性可能不是通过影响胃粘膜IL-1β的产生量进而影响胃内酸分泌的途径,最终决定H.pylori感染后胃炎发展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