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先勇在中国当代文坛上因其独特的行文风格和深厚的古典意蕴而令人印象深刻,80年代以来以袁良骏、刘俊、欧阳子、于梨华为代表的作家学者们对白先勇及其作品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总体艺术特征的探讨,揭示了白先勇小说中的心理描写、风格特征、悲剧意识、抒情特色、美学观的复杂与多变。二是集中于对白先勇小说的主题内涵的探讨,如对白先勇小说中的时间主题和历史、文化主题的探讨。近年来的研究则更多从横向比较的角度展开,如把张爱玲与白先勇小说中的怀旧意识进行比较,从而彰显两个作家的特性,白先勇小说与福克纳小说意蕴的比较,指出两者在写作技巧上的差异和共同点。但白先勇研究中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为一些研究成果在思路和视野上显得有些狭隘和雷同。在对白先勇的小说进行分析的时候,许多文章都谈到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现代派技巧”、“感伤情调”、“怀旧思绪”、“放逐主题”、“灵肉之争”、“今昔对比”,这些当然都从某一方面涉及到了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基本特征,但不同作者的文章总在这些相同或相近的方面打转,而又不能在角度和深度上有所创新和突破,终究给人以不满足之感。纵向研究方面较为缺乏,特别是对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内涵的剖析较为散乱,一般分析小说人物的心理内涵时都与小说的苦难叙事相联系,从一个整体的背景来考察,而很少开掘人物内心的情感活动和生命体验。鉴于此,本文就从心理分析的角度来加深对小说中人物心理内涵和生存困境的探讨,这一落脚点又落在对小说中漂泊者的生存状态的思考上,从对漂泊者生存状态的考察中展现小说人物的悲情命运。
本文主要采用文本细读的方法从漂泊这一独特的文学内涵出发探讨了白先勇中短篇小说中漂泊者的生存状态。首先本文对漂泊这一文学内涵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并从白先勇之思想底蕴出发,探讨了其思想底蕴对其文学内涵生成的影响,接着在文章的第二部分,透视了白先勇中短篇小说中漂泊者的生存状态,通过展现漂泊者的情感世界,揭示了他们漂泊无依,孤独寂寞的生存状态,而这种漂泊无依,孤独寂寞也和漂泊者对时间的独特感受密切相关,所以,接着着重从漂泊者的时间感受出发,写出了他们在时间流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漂泊感。乡愁、文化历史因素无疑是人物产生漂泊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这部分的最后则从乡愁、历史文化出发,具体分析了“台北人”、“纽约客”的漂泊感,并论述了产生漂泊感的具体历史、文化因素。而白先勇小说中漂泊主题的成功表达无疑与他圆融的运用了各种艺术技巧有关,文章的最后一部分,着重从回忆这一特有的艺术表达方式为起点,勾连了白先勇小说中所运用的艺术技巧。通过对白先勇小说中漂泊者生存形态的分析和艺术技巧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到白先勇确实是_个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