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用消费,主要是指消费者向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款,用于购买商品和服务的一种消费方式。信用消费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信用消费方式的出现,使消费者在安排消费支出上更加灵活,能够预支未来收入,提前实现消费愿望,其经济意义从微观来看,有助于消费者克服流动性约束,进行跨时期消费选择,实现个人效用的最大化,从宏观来看,可以在居民收入预期稳定的条件下,有效地扩大现期消费需求,使产品价值能够顺利实现,推动社会再生产的循环发展。因此,研究信用消费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现代信用消费18、19世纪左右在西方国家兴起,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已经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主要的消费方式,占社会消费总额的30%以上,对于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经济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从商品普遍短缺、供不应求为主要特征的卖方市场过渡到了绝大多数商品供求平衡或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需求不足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最终消费率一直在60%左右波动,明显低于70%的世界平均水平,这一状况说明我国的消费需求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同时也反映出内需不足的严重性。在这一经济形势下,研究信用消费,特别是研究和借鉴西方国家在发展信用消费方面好的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国经济发展阶段、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方式以及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信用消费发展计划、方案和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文共十一章,从信用消费的概述、理论分析、发展历史、西方国家开展信用消费的主要经验、中国发展信用消费的经济背景、主要障碍和制约因素、发展信用消费的制度安排和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论述,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概述。对消费、信用和信用消费的相关概念进行了阐述。消费信贷是信用消费的主要形式,也是本文研究的对象。信用消费按贷款支付方式分为直接信用消费和间接信用消费,按还款方式分为一次性还款信用消费、分期还款信用消费、循环额度信用消费等,按期限分为短期信用消费和中长期信用消费,按用途分为住房信用消费、汽车信用消费、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助学贷款、旅游贷款、个人综合消费贷款等。消费者是信用消费的主体,又是消费信贷的需求者,在获得商品的同时成为债务人。信用消费的市场关系包括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零售商、各种中介机构以及政府等,银行和零售商分别是信贷资金和商品(服务)的供给者,中介机构包括信用调查机构、担保机构和保险公司等,政府对信用消费进行规范和管理,并制定政策促进信用消费发展。信用消费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先消费,后付款,商品买卖和资金借贷相结合,二是以自然人为贷款对象,三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四是以银行资金作支持。发展信用消费对于刺激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提升居民的消费水平,优化银行信贷结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信用消费的理论分析。主要阐述了信用消费的理论沿革,对凯恩斯的消费函数理论、费雪对消费者时间偏好及跨期选择的分析、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和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作了概要描述。从微观方面,分析了信用消费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关系,论证了消费信贷能够提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分析了消费者的时间偏好,由于经济生活中不确定性的存在,消费者在现在消费和未来消费选择上较看重现在消费,运用消费信贷以满足现在的需要;论述了消费者跨时期选择理论,分析了消费者的消费特性、预期心理以及利率等因素对消费者跨时期消费选择的影响。从宏观方面,运用IS-LU模型论证了消费信贷扩大总支出(总需求),提高国民收入水平,促进经济增长。对消费信贷的供求关系和市场均衡进行了分析,消费信贷需求由消费信贷的价格、消费者收入、预期支出以及消费者所处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决定,消费信贷供给取决于消费信贷的成本、风险和价格(收益),上述因素对消费信贷的供求产生影响,决定了消费信贷达到市场均衡的规模。 第三章:信用消费的发展历史。信用消费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进化。早期的信用消费出现在封建社会,以高利贷为主要形式。现代信用消费于18、19世纪在英、美等工业化国家起步,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得到迅速发展,成为重要的消费方式之一。现代信用消费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用消费,即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信用消费,主要有分期付款、赊销等形式;第二阶段是企业与消费者之间有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媒介的信用消费,即以银行信用为基础的信用消费;第三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信用消费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分别介绍了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地区)消费信贷的发展。信用消费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一是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居民的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倾向,进而决定消费信贷的市场潜力。二是供给条件。经济发展己基本完成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从生产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的转变,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成为经济运行的基本特征。三是需求条件。消费者处于消费结构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