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天山小尖山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

来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ys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尖山金矿床位于东天山雅满苏岛弧带北缘康古尔塔格金矿带,赋矿地层为一套中酸性火山碎屑岩,主要由3条蚀变岩型矿体组成,构造线方向为北西西向。本文通过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研究,获得成果如下:(1)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为主,非金属矿物以石英、绢云母、绿泥石为主;金的赋存状态为粒间金、裂隙金、包体金,主要载金矿物为石英与黄铁矿;围岩普遍可见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硅化与碳酸盐化蚀变。(2)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为257.0±2.3Ma,表明矿区存在晚二叠世的岩浆侵入活动,岩脉形成时代与金矿带成矿时代一致,可能与小尖山金矿床的形成密切相关;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花岗岩脉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系列,具有火山弧岩浆岩特征,可能与岩浆活动的继承性及火山弧背景下形成的地壳物质有关。(3)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及含CO2三相包裹体,流体均一温度为145℃~396℃,盐度为1.4%~11.2%Na Cleqv,为中低温、低盐度流体,与典型造山型金矿流体特征相同;成矿早阶段至晚阶段,流体温度、盐度、成矿压力及对应深度逐渐降低,而流体密度逐渐增大。(4)流体氢、氧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造山过程后碰撞演化阶段产生的变质水,成矿过程中有少量岩浆水与大气降水的混入,可能与岩浆侵入与大气降水的深循环有关;δ34S值范围为2.12‰~3.48‰,与金矿带赋矿围岩δ34S范围相近,指示成矿物质来源于赋矿火山岩及火山碎屑岩。具有与造山型金矿一致的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综合野外及室内研究成果,结合区域大地构造演化,小尖山金矿床成矿作用如下: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从属于造山过程的剪切变形作用产生的变质流体在运移过程从石炭纪形成的矿源岩中萃取成矿物质,形成含金成矿流体,并在裂隙处结晶沉淀,导致金的初步富集;海西晚期(晚二叠世),构造演化使得地质体由韧性变形向脆性变形转变,伴随有花岗岩脉的侵入,变质流体运移过程从围岩淋滤萃取金等成矿物质,形成含矿流体,大气降水、岩浆水的混入以及物化条件的改变,使得含矿流体在容矿有利地段卸载沉淀,形成金矿体。
其他文献
本实践报告书以同济大学教授张松的随笔《城市笔记》为翻译对象,进行翻译实践的过程。《城市笔记》一书为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教授张松于2018年出版的关于对中国城市保护、城市规划进行研究后的感悟。《城市笔记》全文共拾叁万叁仟字,共分为五个部分,笔者选取书中核心内容“城市记忆”和“城市遗产”进行翻译,选取原文字数叁万字,译后伍万伍仟字,全部由笔者独立完成。原文想表达的内容是城市主要呈现的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
社会交往中由于他人看到的周围环境通常与自己所见不同,故从他人角度理解其所看到的信息相当重要。已有大量研究表明儿童早期开始,人们就已具备观点采择能力,且观点采择过程具有自动化特性。然而,以往研究往往将单个个体视为观点采择的对象,但群组无处不在,人们常常也需与群组进行社会交互活动。因此,在与不同群组进行社会交往时,能够站在群组的角度来看问题也是相当必要的。然而,鲜有研究探讨人们是否及如何在群组视角进行
东天山地区地形地貌、气候特征多样,差异明显,首先通过收集、梳理东天山地区已发表的彩陶纹饰信息,将东天山地区的彩陶纹饰分作山南、山北地区两大区域,使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和文化因素分析法对东天山地区彩陶纹饰的母题、装饰结构进行了探析,对东天山地区彩陶纹样和装饰结构的特征和发展变化趋势进行总结。继而分别探讨了天山北路文化中的三支彩陶文化遗存、焉不拉克文化彩陶中的典型器物腹耳壶、彩陶豆上绘制纹饰的渊源,对东天
传统中国社会有着明显的家户底色,家户不仅是构成中国社会的微型“细胞”,也是国家实施治理的基本单元。而在诸多不同类型的家户中,大户由于其独特的村庄地位和功能优势,往往更容易在当地形成权威,并在村庄治理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但从清朝末年到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局势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动,中央权力对地方人才的吸纳机制也经历多次转换,这对传统农村大户的权力获取路径和运用形式都带来不小的冲击。因此
目的:基于脑涨落图技术,观察1小时四种主要体能训练手段对我国越野滑雪男运动员中枢神经递质活动强度及熵值的影响,以期为教练员科学安排训练计划、控制中枢疲劳对训练质量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符合本实验要求的越野滑雪国家队18名男性运动员(一级以上)为被试,采用2(训练前测、训练后测)×4(高强度间歇训练、中等强度有氧运动、低强度有氧运动和中等强度力量训练)交互设计的准实验研究。所有被试均根据不同
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凸显。从警察执法的角度分析,社会治安形势的复杂化以及警民关系的紧张化,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警察执法权益受侵害的事件在社会时有发生,社会在对警察执法失当的行为进行口诛笔伐的同时,也应同样关注日益增多的侵犯警察执法权益的现象。执法中对于警察执法行为的侵犯,对警察个体的安全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威胁,同时在国家层面,更是损害了法律的权威。公权力和私权
2015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全国人大常委会的批准下,在多个地区开展了行政公益诉讼试点工作,标志着行政公益诉讼的发展在实践中得到一步步的落实。两年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了《行政诉讼法》,将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法制化,在法律体系中正式确立了该项制度。早在试点工作时期,由谁负责证明某项待证事实就成为了学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但是《行政诉讼法》并未对此作出特殊规定,而相关司法解释中虽然规定了检察机关应当提交的
本文以湖北省阳新县S村为调查地点,以当地村民关于土地确权政策执行情况的访谈资料为基础,通过事件-过程的方式展现整个过程,并采取个案研究法进行分析,试图阐释在大部分村民不在村的背景下,村民间建立的委托-代理关系是如何运转并影响了土地确权政策的执行内容与形式,其特点及内在机制是什么。全文结合农村土地确权政策的执行过程,对村民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村民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建立的背景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语义语法和话语语言学为理论指导,以CCL语料库和BCC语料库为语料来源,对现代汉语中“看起来”和“看来”的功能、意义和用法分别进行了探讨,并对它们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总体来看,“看起来”和“看来”都可以作状语、话语标记和话语标记构成成分,但是,二者在意义和用法上都存在一些差异。这主要体现在:首先,作状语时,“看起来”和“看来”都可作时间状语和条件状语来看待。作时间状语时,二
传统中国农村社会,国家权力悬浮于“上层”,统治上层与农村底层之间出现治理体制内正式权力难以到达的边缘地带,在这些治理的边缘地带,本土的民间权威如家族、乡绅、民间组织等作为治理主体,填补了治理边缘的权力空间。民国时期的豫西聂村,正是处于国家正式治理体系边缘的地带,而聂村的望族大户张家便是在边缘地带崛起的政治势力,并在权力形成过程中,通过汇聚资源优势,整合形成权力资源,成为聂村的治理权威。在民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