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国家973计划“心血管血栓性疾病与‘瘀毒’病因学的系统研究”,通过现况调查的流行病学方法,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后中医证型分布规律、证型变化,探讨介入后证型与理化指标的关系,以期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瘀毒”病因病机理论的建立提供临床证据,为中医辨证分型客观化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随机抽取安贞医院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4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后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男315例,女115例,平均年龄(62.15±8.62)岁。完成6个月随访患者159例,其中男122例,女37例。对入选的患者在病历报告表中详细记录病史、症状、舌象、脉象等,辨证分型由两名副高以上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医师确认;舌象采用佳能IXUS860数码相机记录存档;随访当日采取患者空腹上肢静脉血,由安贞医院化验中心测定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Hs-CRP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TC用胆固醇酯酶-胆固醇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比色法(CHOD-PAP法),TG用甘油激酶-甘油磷酸氧化酶-过氧化物酶比色法(GPO-PAP法);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测定采用磷钨酸-镁沉淀法(PTA-Mg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用聚乙烯硫酸沉淀法(PVS),纤维蛋白原采用CLASS法测定。患者信息录入数据库,使用SPSS13.0软件清洗数据并统计分析结果。将患者的信息调入SPSS13.0软件包,重新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第一次随访证型分布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血瘀证(57.2%)、痰浊证(50.0%)、气虚证(41.4%)、阴虚证(21.2%),阳虚证(15.1%)、气滞证(8.8%)。第二次随访159例患者中,血瘀证(61%)、痰浊证(48.4%)、气虚证(40.3%)、阳虚证(24.5%)、阴虚证(19.5%)、气滞证(8%)。虚实证型兼见。2.阳虚证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无阳虚证患者,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滞证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气虚证、血瘀证、阳虚证和痰浊证,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瘀证患者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低于痰浊证、气滞证和气虚证,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有血瘀证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分布宽度水平明显高于无血瘀证的患者,且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男性患者的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女性患者,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有饮酒史的患者纤维蛋白原水平也明显低于无饮酒史的患者,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5.有血瘀证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低于无血瘀证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痰浊证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无痰浊证的患者,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6.痰浊证患者的红细胞计数水平明显高于无痰浊证得患者,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证患者的红细胞压积水平明显高于无痰浊证得患者,两者之间有显著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痰浊证组的红细胞压积水平明显高于气滞证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阳虚证组的红细胞压积水平明显低于痰浊证组和血瘀证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中医证型分布以血瘀、痰浊为主要证型,随介入时间延长,血瘀证及阳虚证所占百分比增加,呈现虚实并见的情况,推断出陈可冀老师治疗冠心病运用“通补治则”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合理性,并且形成了急性冠脉综合征病因病机研究的证型分布规律。2)超敏C反应蛋白在气滞证和阳虚证的指标水平的显著性,提示超敏C反应蛋白可能可以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气滞证和阳虚证的诊断客观化指标之一,有待进一步证实。3)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分布宽度指标在血瘀证中的显著升高,有可能联合作为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血瘀证的指标之一,但具体值需进一步探讨。4)证实了中量饮酒可降低纤维蛋白原水平,可能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凝血状态。5)痰浊证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明显降低,提示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可能可以作为痰浊证的客观衡量指标之一。6)红细胞计数和红细胞压积指标在痰浊证中的显著升高,也有可能联合作为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痰浊证的指标之一。7)体重及腰围的不达标,证实了肥胖是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