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镰孢菌(Fusarium spp.)引起的小麦赤霉病已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病害。我国小麦赤霉病主要由禾谷镰孢菌综合物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所引起。根据产生单族毒素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化学型,分别为3-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3-AcDON)、15-乙酰脱氧雪腐镰孢菌烯醇(15-AcDON)和雪腐镰孢菌烯醇(NIV)。为预测这3种化学型病菌的发展趋势,从每种化学型中随机挑选了 20株菌,对这些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子囊壳产生量、致病力等进行了测定。研究结果表明,在15℃、20℃、25℃和30℃温度下,菌丝生长速度最快的化学型分别为3-AcDON、3-AcDON、15-AcDON和NIV;分生孢子产生最多的化学型菌群为15-AcDON,3-AcDON和NIV化学型菌群之间无显著差异;在15℃和18℃下,15-AcDON化学型菌群产生子囊壳的数量最多,子囊壳产生速度快;相比于水稻秸秆,玉米秸秆更有利于子囊壳的产生;利用菌碟接种法测定三种化学型病菌对小麦苗的致病力,3-AcDON、15-AcDON和NIV化学型菌群的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72.71、70.72、48.27,方差分析显示NIV化学型菌群病情指数显著低于3-AcDON和15-AcDON菌群,而3-AcDON和15-AcDON化学型菌群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在小麦扬花期采用单花滴注接种法对三种化学型病菌进行了致病力测定,3-AcDON化学菌群的致病力仍为最强。小麦赤霉病菌在侵染小麦时会产生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为了比较三种化学型病菌的产毒能力,在小麦的扬花期利用单花滴注接种法接种,收集接种病麦穗、脱粒并进行毒素提取,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病麦粒中的毒素含量,同时还检测了三种化学型病原菌在培养条件下的产毒差异。小麦籽粒的毒素测定结果表明,3-AcDON化学型菌群产毒能力最强,其次为15-AcDON和NIV化学型菌群,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三种化学型菌株产毒素含量差异显著。在培养条件下,15-AcDON和3-AcDON化学型菌群产DON毒素含量差异不大,都略高于NIV化学型菌群。接种赤霉菌麦穗产生的DON毒素含量远远高于在液体培养基上产生量。我国小麦赤霉病菌主要以禾谷镰孢菌综合物种中的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和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两个种群为主,主要产生三种B型单端孢霉烯族毒素,为了区分两个种群和三种化学型,根据翻译延伸因子la(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 alpha,tef-1a)基因,设计引物扩增部分片段,扩增部分Tri8基因序列并利用限制性内切酶AvaI进行酶切,通过扩出的片段有无和酶切片段大小进行种和化学型的区分。结果表明两对特异性引物可以很好的扩出部分tef-1a基因和Tri8基因,琼脂糖凝胶电泳表明分别利用tef-1a基因和Tri8基因序列差异可以较好的区分F.asiaticum和F.graminearum两个种及三种化学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