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北魏时期石刻种类丰富,立石刻碑是当时普遍现象,碑文既可补史也可与史书互证。本文主要对《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新见北朝墓志集释》中有关北魏制度的石刻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传世史料来论述北魏时期的管理制度、选官制度与封爵制度。通过对石刻文献中涉及都督与行台史料的梳理,得出北魏时期都督制能够有效的对地方进行军事上的管理,适应当时频繁战争的需要,但到北魏后期都督地位大不如前,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魏时期石刻种类丰富,立石刻碑是当时普遍现象,碑文既可补史也可与史书互证。本文主要对《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新见北朝墓志集释》中有关北魏制度的石刻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结合传世史料来论述北魏时期的管理制度、选官制度与封爵制度。
通过对石刻文献中涉及都督与行台史料的梳理,得出北魏时期都督制能够有效的对地方进行军事上的管理,适应当时频繁战争的需要,但到北魏后期都督地位大不如前,行台制度则逐渐发展起来。而将石刻文献中涉及北魏行政管理方面的史料进行整理,发现州刺史作为州长官,需要发展经济、教化百姓、保护治安、选贤举能,而在汉族豪强与胡族酋长势力较大的地区,北魏实行宗主督护制,使其成为基层领袖,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结构。
将记载北魏官员入仕途径的石刻文献进行分类与整理,结合《魏书》比对发现北魏选官途径主要包括征辟入仕制度、察举入仕制度与官学生入仕制度,多遵照汉制订立,但这些制度在被北魏继承后也产生了变化,辟除不再是汉朝时期公府与地方州郡选用僚属的专利,皇帝与太子也开始直接辟除官员。家世也对察举选士产生了影响。以官学学生入仕者既有汉家士族子弟也有鲜卑贵族子弟,这有利于民族融合,也促进了北魏政权的稳固发展。
把有关爵制的石刻文献进行整理与分析,发现北魏前期统治者通过广泛授爵以巩固统治,在政权稳定后统治者对非元姓王降爵,以保证元姓宗室的特权,在降爵基础上进行实封食邑,由此看出北魏时期元姓宗室利益始终是统治者主要考虑的问题。
本文将石刻文献中涉及的北魏制度进行归纳整理,将其与《魏书》《通典》等传世文献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比照,以此既可以将石刻文献与史书进行印证,也对北魏制度有了认识。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宋真宗封禅活动的每个部分是如何运用道教理论和道教思想来为自己封禅活动的合法性创造条件的。同时在人员的使用上又是如何为封禅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造理论依据的,揭示宋真宗对前代的封禅活动进行损益斟酌。该文章主要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分为选题依据以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内容这几个部分。第二部分详细论述了宋真宗在封禅前期的准备工作中是如何运用道教的理论来为自己封禅的合法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1907—1991)是美国中国学的创建者和领军人物,是对中国近代史研究有一定建树的历史学家。费正清的学术思想未能塑造成具体的系列理论,只有观点的表达以及对中国研究范式的解读。其中,费正清提出的中国研究模式“冲击—反应”曾一度成为美国中国学研究的主流思想,也成为了费正清关于中国研究的主要观点。费正清的学术观点在不同程度上显现了西方中心论的倾向,强调西方种
公益捐助是古典社会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盛行于古代希腊和罗马,罗马帝国前期(公元前27年—公元192年),公益捐助现象十分繁盛,尤其在公共建筑领域,罗马富人贵族的慷慨捐助,促进了罗马城市建筑的繁荣和城市化的发展。本文通过探究罗马帝国前期公共建筑领域公益捐助的发展概况,分析这一现象背后的动机及其对罗马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笔者就所搜集的资料,梳理了这一问题的国内外研
宗藩问题是明代中后期三大社会问题之一,对明代中后期经济、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而嘉靖朝宗禄问题引起的财政恐慌,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礼部开始编纂《宗藩条例》,目的是调整明代宗藩问题。因此,《宗藩条例》纂修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研究《宗藩条例》纂修,可以更好地了解明代宗藩问题的演变。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首先概述了《宗藩条例》纂修背景。《宗藩条例》纂修的政治背
辽朝州县体系是通过对唐、宋州县制度的借鉴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受到游牧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辽朝的州县体制与中原不同,在州县的管理上也受到部落联盟时期残留的管理方式的影响,由于宗室、贵族势力的强大,州县也具有较强的独立自主性。上京道由于是辽最初所掌控的地区,因此最具有代表性,共有隶宫州县、汉制州县、头下军州以及边防城四种州县形式,州县制度混乱,不利于国家管理。圣宗朝是辽朝的转型时期,承天太后摄政,皇族与
本文依据金朝在对宋战争中采取的不同战略,将金前期对宋的战争分为三个阶段,天会三年(1125年)十一月至天会四年(1126年)一月是金军的战略试探阶段;天会四年(1126年)八月至天会十二年(1134年)十二月,是金军的战略进攻阶段;自天会十二年(1134年)十二月开始金宋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在战略试探的部分,分析了金在对宋战争之前,对北宋态度的逐渐转变;金在首次伐宋时,东路军与西路军各自为战,没有
金上京作为女真人的肇兴之地,对整个金朝有着特殊的意义。熙宗时期金朝受汉文化影响逐渐加深,海陵王对国家整体制度的改革,进一步推动了整个王朝的汉化进程。海陵王迁都的决定,使上京地区的发展陷入迟滞,迁都后各个帝王如何治理金上京,是本文要着重讨论的问题。海陵王、世宗、章宗以及卫绍王以后的君主对金上京的治理有着不同的政治考量。其中,海陵王为了达成统一和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彻底收回了女真贵族手中的权力,将国都
金章宗后期金朝颓势已然出现,发展至金宣宗时期金朝的没落更为明显。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打击了金朝的发展活力。宣宗时期发生的自然灾害种类多样,主要有洪涝灾害、干旱灾害、生物灾害、地震灾害以及其他灾害。军事上更是出现了内忧外患并存的局面,分别与蒙古、南宋、西夏开战,同时内部发生多起叛乱,非女真族的民族叛金自立,女真本民族也出现脱离金政权的现象。社会上出现士风颓废、奢靡之风盛行的不良风气,宣宗社会衰败凸显。
杨荣建文二年(1400年)入仕,在朱棣取得“靖难之役”(1399年-1402年)胜利后加入朱棣阵营,成为首批内阁大臣之一,深受朱棣器重。永乐时期,杨荣在政治上和军事上都有较大贡献,并曾一度出任内阁首辅。仁宗宣宗时期,虽然其首辅位置为杨士奇所取代,但作为次辅的杨荣仍然尽心竭力辅佐二帝,创造了为后世所称道的“仁宣之治”。杨荣入仕之初,正逢“靖难之役”,是明初政局较为动荡的一段时期,可以说杨荣的政治生涯
荆襄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政权偏安江南,背海立国,一百五十年间一直受到北方政权的军事入侵威胁,荆襄地区更成为军事防御的重中之重。在与蒙元政权爆发冲突之后,南宋依照对金作战经验,将北部边境划分为川蜀、京湖和江淮三大战区。根据三大战区不同的地理位置和地形要素分别制定对蒙古的防御工作。其中以荆襄地区为主的京湖战区因为居中位置自然而然的成为防御蒙古南侵,联结川蜀、江淮战区,协防东西的中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