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动力的球载投放无人机总体设计及能效优化设计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传统化石能源导致的环境污染,以化石能源作为动力来源的动力机械未来的发展更注重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而太阳能作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型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作为动力来源的动力机械将会是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之一。高空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是无人机技术与太阳能动力技术结合的产物,采用光伏电池和储能电池作为能源系统,利用太阳能作为其动力来源,通过太阳能的综合利用实现超长航时的飞行,具有跨昼夜甚至跨月持续飞行的能力。由于具有长时间驻空的能力,因此能够作为临近空间的空中应用平台,相较于卫星可以实现更高分辨率的信息获取、通信中继等任务,实现临近空间的信息综合、传递及分发,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太阳能无人机的学科研究涉及科学和工程研究的多个前沿领域,涵盖总体技术、结构轻质化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低雷诺数气动布局技术等多项技术难度较大的前沿技术,导致太阳能无人机的发展较为缓慢。因此,为了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突破太阳能无人机载荷能力弱的关键瓶颈,本文以任务为导向开展基于球载投放发射技术的太阳能无人机总体设计研究,然后针对球载投放的创新发射方式进行可行性分析和验证,最后通过航迹规划实现太阳能无人机的能源效用优化,通过两种技术的结合实现太阳能无人机的综合性能优化,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进行了以任务为导向的球载投放太阳能无人机总体设计方法研究。采用球载起飞高空投放的创新方式,结合满足全向任务探测需求的联翼布局,进行高空长航时太阳能无人机以能量为核心的多学科建模,对采用重力势能储能为能源管理策略的太阳能无人机进行设计域分析,研究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总体设计与飞行剖面的耦合问题,在传统设计方法的基础上,将飞行剖面影响的顶层指标定义为关键特征优化变量,根据太阳能无人机的典型任务要求,采用粒子群算法进行多目标搜索,采用评价函数挑选出最优的总体参数方案,通过模型对比验证了设计方法的优势,分析了越夜高度变化的能量敏度,揭示了太阳能无人机总体设计与飞行剖面的强耦合性。(2)基于球载起飞高空投放的太阳能无人机发射方式创新解决方案研究。首先,针对大展弦比太阳能无人机地面滑跑起飞直至爬升到临近空间的过程中,对推进系统及起降机场要求高的难点,采用通过高空气球将太阳能无人机带至临近空间进行投放的方式,针对球载投放技术进行了研究,建立了球载投放系统的仿真分析方法,通过仿真实验,研究了投放姿态、舵偏和推力等因素对球载投放过程的影响,初步得到投放过程的边界条件,接着在仿真试验的指导下,设计了低空缩比球载投放试验系统,并试验验证了球载投放系统的可行性,为太阳能无人机的球载投放提供技术支撑。(3)大跨时空场景下能源效用优化的太阳能无人机航迹规划技术研究。针对太阳能无人机的续航性能和任务性能与飞行航迹密切相关的特点,同时为了解决目前的航迹规划研究缺少针对太阳能无人机典型任务场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太阳能无人机超长航时飞行的大跨时空任务场景。基于该特定场景,为了解决该场景下的航迹优化问题,采用基于重力势能储能的能源管理策略,将无人机任务路径规划方法和能量管理策略中的轨迹优化方法相结合,通过多目标联合算法求解同时考虑任务约束和能量优化的复杂耦合问题,研究大跨时空场景下以能效优化为目标的太阳能无人机航迹规划技术,实现了跨昼夜任务场景的航迹规划,为大跨时空场景下太阳能无人机的航迹规划提供指导。(4)太阳能无人机技术与集群无人机技术结合的高能效组合式太阳能无人机多机协同航迹规划研究。针对现有太阳能无人机存在的任务效能低,可靠性低,起降困难等问题,结合模块化集群无人机的思想,提出了组合式太阳能无人机的新思路。通过研究组合式无人机在有限太阳辐照条件下,面向任务的多机协同三维航迹规划,研究组合式无人机的高能效多级飞行策略,解决大规模多耦合约束下的组合优化问题,通过航迹优化实现组合式太阳能无人机的能效最大化。综上所述,本文以太阳能无人机的能效最大化为目的,开展了太阳能无人机的总体设计与航迹规划技术研究,提出了针对任务需求的总体设计方法和技术方案,验证了球载投放方式的可行性及最优投放条件,并针对太阳能无人机进行了最优航迹规划研究,最后进行了组合式太阳能无人机协同路径规划的相关研究。研究工作能够为太阳能无人机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指导,并为未来太阳能无人机的发展提供思路和方向。
其他文献
中国煤炭储量巨大,远超石油和天然气。在可预见的未来,煤炭依然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煤气化技术是煤炭清洁高效转化的龙头技术,发展煤气化技术对于中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同时也是高碳燃料低碳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流化床煤气化技术应用前景广泛,且由于煤种适应性强、操作温度适中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但在流化床气化过程中,煤中的硫、氮会释放至气相,形成气相含硫、氮的污染物,这些气相硫、氮污染物不仅会
循环流化床煤气化技术的反应条件温和,运行温度受到煤灰熔融特性的限制;而且沿提升管高度方向反应温度和颗粒浓度逐步降低,导致气化反应速率受到限制、系统碳转化率偏低等。为了优化循环流化床气化炉提升管内的温度场和气固流场、实现煤气化过程强化,本文主要开展了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在工业实际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气化剂分级耦合顶部扩径提升管的强化措施。针对炉型开发过程中系统运行、提升管内气固流动等关键问题,
飞翼无人机采用翼身融合布局,取消了尾翼并将机身设计为一个升力部件,可以降低燃油消耗、提高续航能力、改善气动和隐身性能,是飞行器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然而,飞翼布局的多操纵面构型使得无人机的飞行控制系统变为过驱动系统,从而带来了控制冗余的难题。一种有效的飞行控制系统设计方法是采用“飞行控制律+控制分配律”的级联架构,通过控制分配方法解决操纵面冗余难题。在控制分配律的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分配精度、控制能耗
为了从环境中捕获更多风能,风电机组朝着高塔筒、长叶片、大功率的大型化方向发展,机组结构变的更加复杂;同时为了减轻质量、节约成本以及出于不同的设计需求,叶片往往被设计为柔性且具有弯、扭、掠等复杂外形的细长形式。这些都导致风电机组面临更为严重的几何非线性、气弹、共振、失稳等动力学问题,需要建立更适用大型风电机组的动力学分析工具来进行机组载荷和运行安全性评估。因此,该文建立了适用于现代大型风电叶片和机组
燃烧室作为航空发动机的三大部件之一,被称为发动机的核心,宽稳定工作边界和高燃烧效率是燃烧室设计的主要目标。随着航空事业的发展,航空发动机推重比不断增大,燃烧室油气比、头部进气量相应增大,这使得燃烧室稳定工作边界不足,燃烧室稳定工作边界不足问题制约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的发展,传统燃烧室头部设计已经不能满足需求,目前主要通过设计新型燃烧室来拓宽稳定工作边界,新型燃烧室多采用燃油分级、燃烧分区的分区分级组合
低阶煤的分质分级和梯级利用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战略发展方向,主要途径是煤气化和煤热解。气化和热解过程产生的残碳和半焦可以作为燃料再次利用,这类燃料挥发分含量低,称之为超低挥发分碳基燃料,普遍存在着火困难、燃烧稳定性差、燃烧效率低和污染物排放高等问题。预热燃烧技术能够实现难燃固体燃料的高效燃烧及低NOx排放,基于该技术,本课题提出一种将分离和返料装置内置在提升管中的内循环预热装置用于燃料的稳定预热,
在能源利用中热传递的控制和管理是一个关键的目标和方向,而固态器件热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就是热整流现象。本文的研究内容就是围绕硫化钼薄膜导热性质和热整流效应开展的。首先,为了测量二硫化钼薄膜的导热系数,本文开展了适用低维材料导热系数测量方法研究,搭建了相应实验台,并采用标准的微米铂丝进行了系统校准。结合自主研制的微纳悬空探测器,利用该系统测量了一种单根纳米竹节状聚合物材料,其极低的导热系数表明该
发动机在高空条件下,由于吸雨、吸雹和进气畸变等因素使得进入燃烧室的气流不稳定,容易引发燃烧室熄火现象,高空环境下,空气温度及压力较低,燃油的雾化蒸发效果较差,造成点火较为困难。目前国内外关于燃烧室在高空极端条件下的再点火研究较少,低温低压环境对燃烧室高空再点火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针对上述问题及研究现状,本文以单头部及五头部线性排列模型燃烧室为研究对象,对低温低压环境中的流场、燃油分布、燃烧室点火及
燃气轮机是重要的能源动力装备,其应用涉及国计民生的各个方面,是我国目前急需突破的被“卡脖子”的技术之一。污染排放问题是制约我国燃气轮机产业发展的重要问题,排放不达标将不能进入商业市场,燃气轮机技术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积累运行数据从而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突破燃气轮机的低污染燃烧技术,将有助于提高我国燃气轮机的竞争力,促进燃气轮机产业良性发展。本文在文献和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围绕燃气轮机低污染燃烧室中
碳烟主要由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碳烟对环境和人体健康的不利影响以及工业对炭黑生产的需求都需要我们对碳烟生成机理和碳烟模型进行研究。碳烟生成是燃烧过程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涉及燃烧化学、流体力学、质量热输运和颗粒动力学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尽管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有关碳烟生成仍有许多基础性科研问题没有解决。因此,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碳氢燃料燃烧过程中的碳烟生成机理和模型进行研究。论文首先阐明了碳烟对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