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化疗中期18F-FDG PET/CT评估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中的作用,探讨临床和化疗中期PET/CT代谢及解剖测量参数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的影响,早期识别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高危患者,协助临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期。方法:1.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1年1月至2020年1月临床和影像数据完整的120例(失访8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资料,男性60例,女性52例;中位年龄54(16~79)岁;统计分析所有患者的性别、年龄、分子亚型、体能状态评分(ECOG)、乳酸脱氢酶(LDH)、临床分期、是否存在>1处结外受累、化疗方案、国际预后指数(IPI)、美国国力综合癌症网络IPI(NCCN-IPI)、化疗中期PET/CT代谢参数结果、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所有患者均经过3~4周期化疗后行中期18F-FDG PET/CT显像评估,随访时间内未出现其它肿瘤,未经其它相关肿瘤治疗(包括手术切除、放疗等)。2.应用LIFEx 4.00软件对PET/CT原始图像进行分析,以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40%为阈值,在病灶代谢最高处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获得该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代谢肿瘤体积(MTV)和该病灶糖酵解总量(TLG),并记录全身所有病灶总的代谢参数(TMTV、TTLG),在CT图像上测量最多6个靶病灶的最大横径与垂直于最大横径的短径乘积之和(SPD),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计算这些参数预测患者无进展生存(PFS)和总生存(OS)的最佳界值,根据最佳界值将患者分为高值组和低值组;并将患者化疗中期PET/CT显像结果Deauville评分(Deauville Score,DS)分为两组,DS评分1~3分为阴性组,4~5分为阳性组。分别以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为研究终点,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Log-rank检验分析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乳酸脱氢酶水平、ECOG评分、分期、是否存在1处以上结外受累、细胞起源分子亚型、IPI评分和NCCN-IPI评分、化疗方案)、化疗中期PET/CT代谢及解剖测量参数(SUVmax、MTV、TLG、TMTV、TTLG、SPD和LDmax)以及DS评分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多因素分析使用Cox比例风险模型,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研究对象共12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失访8例,数据完整者共112例:112例患者中有明确分子亚型的共80例,非生发中心样(non-GCB)51例,生发中心型(GCB)29例;出现疾病进展者25例,因任何原因导致死亡者14例;中位PFS为36个月(95%CI为29.465~42.535),1、3、5年PFS率分别是90.2%、39.3%、16.1%;中位OS为35个月(95%CI为29.368~40.712),1、3、5年生存率(OS)分别是94.6%、42.9%、19.6%。2.通过ROC计算化疗中期PET/CT参数预测预后界值:以PFS为研究终点时:SUVmax、MTV、TMTV、TLG、TTLG、SPD界值依次为1.75、2.3cm3、6.4cm3、6.1g、9.3g、3.53cm2;以OS为研究终点时其对应的的界值分别是:3.75、7.05cm3、17.8cm3、18.5g、19.05g、5.67cm2;LDmax对DLBCL患者预后缺乏预测效能。3.以PFS为研究终点时,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化疗中期PET/CT代谢及解剖测量参数与预后关系结果:各参数高值组(SUVmax≥1.75、MTV≥2.3cm3、TMTV≥6.4cm3、TLG≥6.1g、TTLG≥9.3g和SPD≥3.53cm2)均较低值组(SUVmax<1.75、MTV<2.3cm3、TMTV<6.4cm3、TLG<6.1g、TTLG<6.4g和SPD<3.53cm2)预后差,PF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6、P=0.011、P=0.001、P=0.001、P=0.001、P=0.001);以OS为研究终点时,高值组(SUVmax≥3.75、MTV≥7.05cm3、TMTV≥17.8cm3、TLG≥18.5g、TTLG≥19.05g和SPD≥5.67cm2)与低值组(SUVmax<3.75、MTV<7.05cm3、TMTV<17.8cm3、TLG<18.5g、TTLG<19.05g和SPD<5.67cm2)相比,预后较差,各组O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0、P=0.000、P=0.000、P=0.000、P=0.000)。DS评分阳性组(DS 4~5分)患者中位PFS和OS(分别为26、28.5个月)均较阴性组(DS1~3分)中位PFS和OS(29、32.5个月)缩短,预后较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FS P=0.000和OS P=0.009)。4.将临床因素和化疗中期18F-FDG PET/CT代谢及解剖测量参数界值相结合将患者分组分析,应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比较各组PFS和OS。以PFS为研究终点:结合年龄与SUVmax,低龄低SUVmax(年龄<60和SUVmax<1.75)、低龄高SUVmax(年龄<60和SUVmax≥1.75)、高龄低SUVmax(年龄≥60和SUVmax<1.75)、高龄高SUVmax(年龄≥60和SUVmax≥1.75)四组的中位PFS分别是27、35、32、1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结合分期和TTLG,早期低TTLG(Ⅰ、Ⅱ期和TTLG<9.3g)、早期高TTLG(Ⅰ、Ⅱ期和TTLG≥9.3g)、晚期低TTLG(Ⅲ、Ⅳ期和TTLG<9.3g)、晚期高TTLG(Ⅲ、Ⅳ期和TTLG≥9.3g)四组中位PFS分别是31、29、27.5、24.5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合IPI和TMTV将患者分为四组,其PF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0),低IPI低TMTV(IPI0~2分和TMTV<6.4cm3)、低IPI高TMTV(IPI0~2分和TMTV≥6.4cm3)、高IPI低TMTV(IPI3~5分和TMTV<6.4cm3)、高IPI高TMTV(IPI3~5分和TMTV≥6.4cm3)四组中位PFS分别是33、36、26、22个月。以OS为研究终点,按照上述方式分组:低龄低SUVmax(年龄<60和SUVmax<3.75)、低龄高SUVmax(年龄<60和SUVmax≥3.75)、高龄低SUVmax(年龄≥60和SUVmax<3.75)、高龄高SUVmax(年龄≥60和SUVmax≥3.75)四组的中位OS分别为:31、37、31.5、17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早期低TTLG(Ⅰ、Ⅱ期和TTLG<19.05g)、早期高TTLG(Ⅰ、Ⅱ期和TTLG≥19.05g)、晚期低TTLG(Ⅲ、Ⅳ期和TTLG<19.05g)、晚期高TTLG(Ⅲ、Ⅳ期和TTLG≥19.05g)四组OS也具有统计学差异(中位OS分别是32、32、31、27.5个月,P=0.000);结合IPI和TMTV,低IPI低TMTV(IPI0~2分和TMTV<17.8cm3)、低IPI高TMTV(IPI0~2分和TMTV≥17.8cm3)、高IPI低TMTV(IPI3~5分和TMTV<17.8cm3)、高IPI高TMTV(IPI3~5分和TMTV≥17.8cm3)四组中位OS分别是35、41.5、26、19个月,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5.单因素分析结果示:化疗中期18F-FDG PET/CT参数(包括SUVmax、MTV、TMTV、TLG、TTLG、SPD)均与患者PFS和OS相关,是DLBCL患者预后因素。年龄、ECOG评分、IPI和NCCN-IPI与PFS和OS相关,是DLBCL患者的预后因素,而LDH只是OS的预后因素,对PFS没有评估效能。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年龄、ECOG评分和最大SUVmax值所对应病灶TLG是DLBCL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化疗中期18F-FDG PET/CT代谢及解剖测量参数(SUVmax、MTV、TMTV、TLG、TTLG、SPD)与患者预后相关,高于最佳界值组的患者,预后较差,低于最佳界值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表明化疗中期PET/CT代谢及解剖测量参数对DLBCL患者预后预测有一定价值,化疗中期PET/CT代谢参数最大SUVmax值所对应病灶的TLG是DLBCL患者独立预后因素。2.年龄≥60岁、ECOG≥2、IPI和NCCN-IPI评分为高中危及高危组患者较年龄<60、ECOG<2分、IPI和NCCN-IPI为低危和低中危组患者的PFS和OS缩短,表明年龄、ECOG评分、IPI和NCCN-IPI与DLBCL患者预后相关,且年龄≥60岁、ECOG评分≥2是随访过程中患者疾病进展或死亡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3.将化疗中期18F-FDG PET/CT参数和临床有关预后因素结合,高龄(≥60)高SUVmax、晚期(Ⅲ、Ⅳ期)高TTLG、高IPI(3~5分)高TMTV组PFS和OS最短,可以提高对患者的危险分层,且对患者的预后有一定预测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