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以调查中国华东地区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为切入点,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社会经济地位以及社会关系环境进行调查,分别从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维度分析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公平现状以及各个影响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平性的贡献,并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路径。本研究不仅为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其健康不公平提供参考依据,亦为制定相关的预防策略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研究对象及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8年9月至2019年5月对华东地区13-18岁在校青少年进行现况调查。在本研究中,调查对象由通过统一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调查员进行问卷调查,包括社会人口学变量(年龄、户籍、成长环境、独生子女、性别)、社会经济地位(主观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的职业声望)、心理健康状况(症状自评量表)以及社会关系环境的测量(中国版家庭环境量表、同伴关系量表、师生关系量表)。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 3.0软件;描述性统计分析及统计推断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平性的评估及各影响因素贡献的分析使用集中指数以及Wagstaff的非线性分解法,采用SAS 10.0、STATA 15.1统计软件包;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平性的影响路径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分析,阐述社会经济地位通过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路径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效应,分析使用Amos 24.0统计软件。结果1.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在本研究中,6902名青少年的SCL-90量表的总均分得分为1.74±0.69,其中1926名青少年的总均分≥ 2分,占总人数的27.9%,其严重程度从轻度到重度的检出率依次为21.6%、5.4%、0.9%。不同维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中,强迫的阳性检出率最高(44.3%)。且不同人口学特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存在差异,女生的总均分、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恐怖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男生;高中生、农村中学生、非双亲抚养的青少年的总均分及各个维度的症状检出率均分别高于初中生、城市中学生、双亲抚养的青少年;独生子女的总均分、人际关系、焦虑、敌意、恐怖、精神病性的阳性检出率均高于非独生子女。此外,同2000年于杭州、苏州及合肥三地所调查的13-18岁2390名男生与2546名女生心理健康的数据对比,发现2019年的男、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总均分、各个维度的得分以及严重程度检出率均显著高于2000年的男、女生(均p<0.001)。2.不同社会经济地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特征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组别间各个维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且低社会经济地位组别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较高。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同维度与心理健康问题的总均分及不同维度之间存在着弱负相关(r的范围为-0.04到-0.12,均p<0.001)。控制人口学特征以及除自身以外的其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后,按不同性别进一步分析,男生的结果显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等级别组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是低等级别组的0.80倍;母亲文化程度中等级别组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是低等级别组的0.63倍;父亲职业声望中等级别组和高等级别组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是较低组的0.37倍的0.42倍;母亲职业声望高等级别组男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是低等级别组的0.62倍。女生的结果显示: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等级别组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是低等级别组的0.58倍;母亲文化程度中等级别组和高等级组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是低等级别组的0.48倍的0.39倍;父亲职业声望高等级别组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是低等级别组的的0.50倍;母亲职业声望中等级别组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是低等级别组的0.66倍。3.不同社会经济地位青少年的社会关系环境社会经济地位低、中、高组别青少年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除母亲教育程度与亲子关系的矛盾维度不相关外,社会经济地位与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及同伴关系的不同维度均呈较弱的正相关(r在0.04~0.19之间,均p<0.001)。控制了人口学特征以及除自身以外的其他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指标后,男生的结果显示,其亲子关系随着主观社会经济地位(B=0.28)及父亲职业声望(B=0.77)的增高而越好;其同伴关系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B=2.70)、父亲文化程度(B=1.90)、母亲文化程度(B=1.34)、父亲职业声望(B=2.03)呈显著正相关;其师生关系则随着主观社会经济地位(B=1.80)、母亲文化程度(B=1.71)、父亲职业声望(B=0.96)的增高而越好。女生的结果显示,其亲子关系随着父亲的文化程度(B=0.95)增高而越好;其同伴关系与主观社会经济地位(B=2.19)、父亲文化程度(B=2.16)、母亲文化程度(B=2.49)、父亲职业声望(B=2.06)呈显著正相关;其师生关系与父亲文化程度(B=1.96)、母亲文化程度(B=1.27)、父亲职业声望(B=1.23)呈显著正相关。4.社会关系环境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系亲子关系(r:从-0.07到-0.25,均p<0.001)、同伴关系(r:从-0.12到-0.23,均p<0.001)、师生关系(r:从-0.13到-0.29,均p<0.001)与青少年各心理健康各问题及总均分均呈负相关。控制了人口学特征以及除自身以外的其他社会关系指标后,结果显示,男生的亲子亲密度和情感表达越好、亲子间的矛盾和师生冲突越少,其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越低;而女生的亲子亲密度、同伴关系的人际和谐、师生关系的亲密度和支持性越好、亲子间的矛盾和师生冲突越少,其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越低。5.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公平性与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总均分及各个维度的集中指数均为负值,数值范围为-0.02到-0.07。结合集中曲线可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总均分及各个维度检出率集中曲线均位于公平线以上。将心理健康问题总均分的集中指数进行分解,研究中纳入分析模型的影响因素分别能够解释男生、女生心理健康不公平程度的98.80%、96.96%。人口学特征、社会关系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的贡献率在男生群体中分别为29.96%、40.31%、28.53%;在女生群体中分别为5.49%、45.86%、45.61%。其次,单一指标中,母亲的职业声望为影响男生心理健康不公平的主要因素,贡献率为46.63%,母亲文化程度、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同样增加了男生心理健康不公平程度;母亲文化程度为女生影响心理健康不公平性的主要因素,贡献率为34.29%,父亲职业声望、母亲职业声望、主观社会经济地位、师生关系、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同样增加了女生心理健康不公平程度。6.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路径本研究中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模型中不同路径的影响方向是相同的。校正年龄后,社会经济地位与亲子关系(B男=0.63,B女=1.08,均p<0.001)、同伴关系(B男=1.71,B女=2.36,均p<0.001)、师生关系(B 男=1.98,B女=3.06,均p<0.001)以及心理健康问题(B男=-0.09,B女=-0.13,均p<0.01)均呈显著相关;亲子关系(B男=-0.04,B女=-0.07,均p<0.001)、同伴关系(B男=-0.01,B女=-0.01,均p<0.001)、师生关系(B男=-0.03,B女=-0.02,均p<0.001)得分与心理健康问题得分呈负相关;师生关系对同伴关系也有正向影响(B男=0.63,B女=0.53,均p<0.001)。此外,不同性别青少年的多重中介模型的效应分解显示,男生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的标准化间接效应量分别为-0.027[95%CI=(-0.064,-0.008)]、-0.022[95%CI=(-0.046,-0.005)]、-0.053[95%CI=(-0.098,-0.026)];女生的则分别为-0.081[95%CI=(-0.177,-0.004)]、-0.035[95%CI=(-0.075,-0.004)]、-0.065[95%CI=(-0.128,-0.014)];而男、女生通过师生关系到同伴关系的标准化的间接效应为分别为-0.016[95%CI=(-0.034,-0.003)]、-0.024[95%CI=(-0.049,-0.003)]。社会经济地位对男、女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影响效应量分别为-0.090[95%CI=(-0.174,-0.007)]、-0.132[95%CI=(-0,283,0.010)]。结论1.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心理健康问题阳性检出率较高,强迫是青少年群体中最常见的症状因子,且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多于男生;此外,同20年前同地段的同龄青少年进行比较,男、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明显增多。2.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关系环境、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间关系密切。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可能对青少年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和心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积极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3.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公平。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表现出不同特征,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少年群体中,即存在偏高社会经济地位群体的心理健康不公平。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关系环境对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平性有重要影响。4.社会经济地位可通过社会关系环境间接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在社会经济地位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不同程度的中介作用。5.针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重点关注较低社会经济地位家庭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同时要特别做好改善他们的社会关系环境工作,全面有效地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公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