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反映世界主要商品的价格波动行情和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尤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对国际大宗资源性商品的进口需求量日益增加,结果导致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因此,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通过进口渠道传递到国内市场,引起国内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波动。尤其是2010年下半年以来,国内CPI持续走高,连创年内新高,新一轮通货膨胀压力增强与目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飞涨具有较强的趋同性。同时,国际大宗商品涵盖关乎国家战略和国民生计的多个方面,基于此,重视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波动现象,认识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商品价格的传导机制和影响效应,能为价格调控提供一定的参考,同时也能为通货膨胀的有效治理提供一定程度的帮助。国内外学者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商品价格的传导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研究,研究成果为国内价格调控和通货膨胀的有效治理提供了很多参考和帮助。国外的主要切入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大宗商品价格是否会影响通货膨胀,二是大宗商品价格是否能够预期通货膨胀。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两种出发点:一是从宏观层面出发,研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CPI的影响,大部分学者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CPI有影响,极个别学者认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国内CPI没有影响;二是着重研究单一大宗初级产品价格波动对国内价格水平的影响。在对基本理论和方法的介绍之后,本文分析了1993~2011年CRB指数、IPI指数和CPI指数的运行情况,同时将三者的变动进行对比分析。然后,基于2002年1月~2011年9月共117组时间序列数据,利用描述性分析、协整分析、向量误差修正模型、脉冲响应、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三者之间的传导效应,同时与美国的价格传导做了对比。根据定性和定量分析得出结论:CRB指数、我国IPI指数和CPI指数的变化趋势整体具有一致性,尤其是2003年之后,三者的趋同性更加显著,它们被一条产业链(上游生产领域至下游消费领域)衔接起来,变化幅度为CRB>IPI>CPI。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中国国内商品价格的传导过程中,IPI充当了中间介质,传导过程可以描述为CRB指数—IPI指数—CPI指数。同时,实证表明,CRB的波动可以解释4.16%-71.33%的IPI波动和7.27%~24.06%的CNCPI波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对国内价格指数有正的影响,且这种影响初期效果较小,而后不断增大,至第4期达到最大值。中美比较表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对中国的影响比较缓慢,而对美国物价指数的影响很深且非常迅速。根据得出的结论和原因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我国应积极参与国际市场价格形成过程,改革中国大宗商品流通体制,加强监管与监测力度,构建科学合理的国际市场大宗商品储备体系,加快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国内期货市场和现货市场的联动性,建立健全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监控预警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