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王阳明是明代影响极大的儒学者,集立言、立功、立德于一身。他少时囿于辞章,立志成圣,但在三次格竹失败之后又出入佛老。后来,于贵州阳明洞,他又回归了儒学正统,提出“致良知”,并于晚年又提出“良知四句教”。其思想体系承继了朱子思想,且又融合了儒释道三家要义,开拓了新的路径与修行方法,“致良知”和“良知四句教”是他的主要思想成就。本文将从“良知四句教”、“致良知”引入,首先详细阐释王阳明思想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对佛家思想的吸收。从思想内容方面,笔者重在从儒佛融合的“心性”之角度切近良知四句教,将良知四句教心体与佛家佛性思想相结合,从义理的角度阐述良知四句教,并将“无善无恶”与“不一不二”的关系作为本文思考论述的基础;另外,从逻辑关系上,本文也将佛性之中的“觉”作为“意之动”中“意”的对应点,其内容涵盖了从“佛性”概念的界定到佛性理论中的“觉”的概念与良知四句教中“意”的概念的界定。其中,“觉”的概念不仅可以从“因”上切入,称之为“正因佛性”,亦可以从“果”上切入。通过发掘阳明心学对孟子心性思想的继承,本文试图呈现阳明用心体结构统摄“尊德性”与“道问学”的思想结构,并着重结合良知四句教中“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这两句来具体论述儒释融合的表征。良知四句教的后两句中提到的“善恶”,落入儒家伦理体系的具体情境之中,便具有了一定程度的标准,如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但如若不落入具体的情境之中,那么就是一种不断修行的过程,也是不断的提高应事于物、不断的“致良知”的过程。在行文思路上,本文第一章从王阳明的思想经历入手:他三次格物失败后出入佛老,后又重新回到儒家,并提出“致良知”和“良知四句教”,且在此基础之上,对“致良知”与“良知四句教”进行释义。第二章,笔者详细阐释王阳明对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并且从儒家与佛家融合“无善无恶”与“不一不二”的角度,把佛性中“觉”与“意之动”的“意”进行对比,从而进行对儒释融合的详细阐释。最后一章节,笔者描述了儒释二教融合的意义、王阳明良知四句教对阳明后学“由心转性”的过程的影响,以及对于现代社会的影响。从“意”之维到“寂”之维的过渡,也就是将动心起念的功夫逐步地向着“无善无恶”,以及“空性”的角度靠近。从“格物”到“格义”的过渡,亦是将“格尽事事物物之理”向着“格义”的方向靠近,向着不断的应事于物的能力靠近。最后,在余记中,笔者陈述了一些对于“良知坎陷”的理解,作为余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