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胰岛素和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态学和动脉粥样硬化生物标记物影响的单中心随机开放对照临床研究

来源 :北京协和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cmnbv123456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观察应用艾塞那肽与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对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体重、血压、血糖、血脂代谢指标、肝肾功能、炎症因子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的影响,探讨艾塞那肽是否具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研究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于北京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80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筛选,研究共纳入资料齐全符合入选条件的66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艾塞那肽治疗或者胰岛素治疗,最终59例受试者被纳入分析,共干预52周,比较两组患者体重、HbA1c、空腹血糖(FPG)、血脂、尿酸、hsCRP、纤维蛋白原(FIB)等代谢指标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艾塞那肽组根据基线颈动脉内膜厚度分为动脉粥样硬化组与无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两组改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其它代谢指标的差异。研究结果1.至研究结束,胰岛素组和艾塞那肽组分别脱落1例及6例,两组纳入统计的分别32例及27例。除性别和舒张压(男/女 19/8 vs 14/18例,80.18±9.65 vs 75.15±9.11mmHg)外,预混胰岛素组和艾塞那肽组患者的基线特征都达到了良好的平衡。两组受试者平均年龄58.85±12.54 vs 58.03±13.32岁,糖尿病病程6.59±5.32vs 7.81±6.02年,空腹血糖 10.38±2.95 vs 10.81 ±2.52mmol/L,HbA1c 8.67±1.03 vs 8.32±0.96%,2 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64.41%(38/59),两组分别71.7%(23/32)vs 55.56%(15/27)。2.从入组4周开始,至随访52周结束,两组体重及BMI均有显著差异(p<0.05),胰岛素组体重较基线逐渐增加,体重增加最大值1.86±2.88kg,艾塞那肽组较基线逐渐降低,体重降低最大值-3.38±3.45kg。至治疗52周结束时,胰岛素治疗组与艾塞那肽治疗组体重与基线相比分别1.57±2.96 vs-2.21±3.43kg。艾塞那肽治疗后,与基线BMI正常组相比较,超重及肥胖组体重下降更明显,分别在40周和32周时最低,之后略有回升,但至52周时接受艾塞那肽治疗的基线体重正常与超重及肥胖组之间体重变化无显著差异(分别-0.33±1.93 vs-1.00±1.05kg/m2,p=0.32)。艾塞那肽治疗52周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组(10例)BMI增加0.13±2.15kg/m2,动脉粥样硬化改善组(17例)BMI降低-0.99±1.20kg/m2,但两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15)。3.艾塞那肽治疗组和胰岛素治疗组均能够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治疗52周后,艾塞那肽组及胰岛素组与基线相比空腹血糖均有下降(-1.05±3.24mmol/L vs-2.39±3.40mmol/L)但无显著性差异。糖化血红蛋白HbA1c均下降(-1.32±1.53%vs-1.09±1.42%),但无显著性差异。两组糖化血红蛋白达标例数(23例vs 17例)及达标率(62.96%vs71.87%)均无显著性差异。至治疗52周时,艾塞那肽治疗组,空腹血糖与基线相比,在体重减少组显著下降(-1.51±3.60mmol/L),在体重增加组空腹血糖逐渐升高(1.16±2.28mmol/L)但没有统计学差异(p=0.066)。HbA1c与基线相比,在体重减少组显著下降(-1.71±1.39mmol/L),在体重增加组轻度下降(-0.39±1.07mmol/L)(p=0.024),有统计学差异。4.艾塞那肽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胰岛素组更低,总胆固醇在药物干预16周和40周时,两组有显著性差异(16周为-0.52±0.98mmol/L vs 0.07±0.95mmol/L,p=0.0339;40周为-0.50±1.14 vs 0.23±1.03,p=0.016)。5.至治疗52周时,艾塞那肽与胰岛素组8-OHdG分别与基线数据比较-2.45±0.74vs-2.00±0.75,与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8)、两组NT-proBNP分别与基线水平比较-103.55±39.47 vs-84.11±27.95,与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65)。Irisin在基线时两组无差异,治疗至52周时均明显升高,Irisin在艾塞那肽组变化更显著,两组与基线相比分别为26.01±7.86 vs 24.91±8.65,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665)。6.两组患者基线eGFR无差异,从入组4周开始,两组eGFR较基线均有轻度下降(艾塞那肽组-0.44ml/min·1.73 m2,胰岛素组-3.06ml/min·73 m2),艾塞那肽组28周后逐渐回升,胰岛素组eGFR缓慢下降,至从40周开始,至52周结束,两组eGFR与基线相比下降值均有显著差异(p=0.0338,p=0.0135),(52周两组eGFR变化值分别为艾塞那肽组0.56ml/min·1.73 m2,胰岛素组-4.24ml/min·1.73 m2)。7.艾塞那肽组超重及肥胖的糖尿病患者eGFR在早期一过性下降后16周开始持续上升,正常体重早期轻度上升后逐渐降低,两者52周时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胰岛素组正常体重与超重及肥胖的糖尿病患者eGFR均逐渐降低。艾塞那肽组与胰岛素组中,基线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eGFR显著下降,提示入组时的肾功能变化可能与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相关。艾塞那肽组有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着治疗时间延长,eGFR有显著的改善,艾塞那肽组无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eGFR初期有轻度下降,28周时最低-3.2591±6.1469ml/min·1.73 m2,之后有部分回升,52周时较基线轻度下降(-0.941±7.0742ml/min·1.73 m2);而胰岛素组基线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和基线无动脉粥样硬化的两组肾功能都较艾塞那肽组有所下降,但胰岛素两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艾塞那肽组动脉粥样硬化改善的患者,随着治疗时间延长,eGFR逐渐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没有改善的患者,早期eGFR轻度下降,4周以后逐渐恢复至基线水平。而胰岛素组患者52周治疗后eGFR均较基线有所下降,但胰岛素两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胰岛素组eGFR变化值与8-oxo-gsn成正相关(p<0.05),艾塞那肽组eGFR变化值与FPG,BMI及HDL成负相关(p<0.05)。两组患者52周eGFR与HbA1c变化值无相关性,提示肾功能变化与血糖改善无关。8.与胰岛素组比较,在干预52周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平均值在艾塞那肽组明显减少(两组与基线相比的变化值分别为-0.97±0.28mm vs 1.08±0.25mm),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33)。在胰岛素组中,颈动脉IMT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成正比(相关系数0.441),与纤维蛋白原成正比(相关系数0.605),提示动脉硬化与血脂升高,炎性因子激活有关。而在艾塞那肽组则未见到这种关系。9.与基线数据比较,艾塞那肽治疗52周后,超重及肥胖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下降明显(-0.12±0.22mm),正常体重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轻度增加(0.0062±0.25mm),但两组无显著差异(p=0.21)。10.艾塞那肽治疗52周后,基线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下降明显(-0.13±0.22mm),基线无动脉粥样硬化的受试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轻度增加(-0.08±0.23mm),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24)。动脉粥样硬化改善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减少(-0.19±0.16mm),进展组增加(0.21±0.12mm),两组代谢相关指标无显著差异。研究结论1.艾塞那肽治疗52周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且超重及肥胖、基线存在动脉粥样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获益更大,这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心血管保护作用不依赖血糖水平的降低,可能与血脂及炎性因子改善有关。2.艾塞那肽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良性影响可能有利于肾脏功能的改善。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FBN1基因与多种肌肉骨骼系统发育缺陷或异常的遗传性疾病相关。最为常见的是FBN1突变导致马凡综合征(Marfan Syndrome,MFS),该病是一种结缔组织异常的遗传性疾病,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为2-3/100000,其典型的临床表型特点为:(1)肌肉骨骼系统改变,主要表现为脊柱侧凸等;(2)心血管系统异常;(3)眼部改变。除MFS之外,临床上还常见到一些具有马凡样特征的疾病,往往
第一部分: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不合理性异体输血背景及目的:尽管术中自体血回输广泛应用于临床以减少异体红细胞输注,但使用自体血回输的患者仍不能完全避免输注异体红细胞。本研究旨在了解术中自体血回输患者异体红细胞输注率,并评价其合理性,以及了解此类患者不合理输注异体红细胞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7月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患者的临床资料。估算手术结束时将自体红细胞回输完毕后的理论血
研究背景脂肪抽吸术是世界范围内开展最广泛的美容外科手术之一。经过技术和设备的不断革新,脂肪抽吸术已成为一种相对安全的微创手术。然而,其手术并发症甚至是致死性并发症仍然时常发生。经过规范训练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整形外科外科医师对于脂肪抽吸术的安全至关重要。有经验的术者在脂肪抽吸术手术过程中,通过双手对皮下脂肪和吸脂针的感知,引导吸脂针寻找准确的吸脂层次,并根据经验选择合适的抽吸次数并保持轻柔的操作。训练
第一部分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患者骨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的研究目的:骨微血管内皮细胞(Bone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BMECs)功能障碍引起的股骨头微循环障碍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分离来自激素性ONFH和股骨颈骨折患者的BMECs,比较两个群体BME
背景和目的: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是全世界最常见最多发的骨关节系统疾病,其发病率一般随着人群年龄增长而增高,其最主要的病理在于诸多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退化损伤、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硬化,且软骨受损后本身再修复能力不足,几乎无法实现自我修复,因此导致大量晚期OA患者关节功能受损,不得不接受关节置换手术,给个人和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新兴证据表明,小分子核糖核酸(Mic
一、研究背景腰背痛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疾病,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类正常日常生活。腰椎间盘退行性变是导致腰背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髓核细胞及分子水平异常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具有调节功能的非编码RNA的异常表达近年来获得了广泛关注。既往研究报道miR-150-5p在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中低表达,我们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长非编码RNA PART1及LINC011
第一部分目的:描述中国人群中原发性轻链型淀粉样变(pAL)的临床特征、诊治现状和预后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我院确诊的初治pA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纳入660例pAL患者,在2007年至2014年之间和2015年至2019年之间,分别确诊了 168例(25.5%)和492例(74.5%),起病至确诊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1-363)个月和9(1-23
背景和目的抗磷脂综合征(APS)是由抗磷脂(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症候群。目前APS的诊断采用的仍为2006年修订的分类标准,其中临床标准只纳入了血栓事件和病理性妊娠两项。血小板减少是除上述两项表现外最为常见且重要的APS临床表现之一,近期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将血小板减少加入APS分类标准中。然而APS相关血小板减少仍有许多问题尚无定论,如APS伴血小板减少患者有何临床特征,与APS临床表现
背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高,重症哮喘患者呼吸道症状重,常有持续的气道高反应性、不可逆的气流受限及严重的气道重塑,是哮喘致残、致死的最主要原因。支气管热成形术(BT)是一种应用于哮喘领域的非药物治疗技术,可利用射频能量消融气道组织从而达到治疗目的。BT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但其潜在的作用机制目前并不清楚。目的探讨BT对重症哮喘患者气道反应性和气道重塑的影响,并研究气道反应性和
目的:调查老年社区居民衰弱特征及影响因素,探索炎症及氧化应激指标与社区老人衰弱和功能状态的相关性,探索多种类型生物标志物组合对衰弱诊断的价值。方法:连续入选2018年6月至2018年9月北京某老年社区230位居民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75岁;(2)慢性病及功能状态稳定,无急性疾病情况;(3)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中重度失能,日常生活能力(ADL)<4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