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研究(1927-1937)

来源 :信阳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z1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1927年到1937年间民国乡村卫生建设进行研究。把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卫生状况的不同反应和应对策略相联系,促使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选择人民卫生观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建国后中共实行的卫生政策的重大意义,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围绕乡村卫生问题展开论述,除绪论外,主体部分涵盖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背景,从民国以前乡村卫生组织无相应制度、晚清以来卫生体制改革的渗透影响和民国初期对医药卫生存在巨大需求三方面展开。第二章探讨了民国时期乡村卫生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从乡村卫生建设的开端、发展与中辍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阐述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具体活动。从推行医疗诊治、预防法定传染病、改进环境卫生、推行卫生教育、举办学校卫生、注重妇婴卫生与卫生宣传以及家庭卫生、节制生育、禁烟禁毒等方面分章节进行论述。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成效及不足。首先从医疗环境有了改进、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预防、不良卫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纠正等三方面介绍了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其次从乡村民众的认识水平、人才的短缺、凋敝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不健全、地域方面的差异以及国民政府狭隘的阶级立场等六方面解释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工作的不足。第五章介绍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当代价值。从“公医”制度到合作医疗、巡回医疗送医下乡活动的拓展延伸、三级医疗保健制度从实验性质到全面推广、启蒙性卫生运动到全国卫生运动的开展等四个方面,论证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深刻理解共产党的卫生建设模式。立足当前,回望历史,本文尝试将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建设的理论及实践置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梳理和挖掘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与内在意蕴,通过建国前后国共两党乡村卫生建设成效的对比,进一步认识人民卫生观,从民国时期乡村医疗社会史发展历程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建设模式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为当今的卫生事业尤其是乡村卫生建设事业提供历史参考。
其他文献
在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教育政策影响下,广东高等教育实现了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为经济强省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持。广东省属高校也抓住
调查分析肥西县丰乐河湿地基本情况及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恢复对策,以期为丰乐河湿地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生境恢复提供必要的参考。
本论文以木质纤维素和钙基蒙脱土为原料,采用溶液插层复合法制备木质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通过改变木质纤维素(羧甲基纤维素)和蒙脱土的质量比、氢氧化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需求缺口加大,而目前的传统火力发电厂由于受煤炭资源的限制,已严重影响了生产力。由于受发电机组本身的制约,电力在生产、输送及使用过
风电功率预测对电网电力电量平衡、调度运行控制、跨省(区)电力电量交易和风电场生产、维护和检修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外风电功率预测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
在“联合国国际减灾十年”发布会上,雷电灾害被公认为在十种自然中最严重的灾害之一,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地威胁,对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地影响。四川省境内的雷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是否为大肠息肉、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及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中医证型分布的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2014年11月~2015年06月于
城市公园具有美化城市,调节城市小环境,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维系城市生态平衡和防灾减灾等多种生态效应。此外,城市公园为居民体力活动提供多种可能性,可以促进居民健康。以钱
采用液体致冷剂急速冻结装置 ,把液氮或液体二氧化碳直接喷到食品上食物瞬间冷却 ,使食品鲜度和色、香、味良好保存
慢性痛是一类以迁延不愈的难治性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生理痛苦及精神折磨;仅在美国,每年由慢性痛而引发的经济损失高达约6000万美元,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