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对1927年到1937年间民国乡村卫生建设进行研究。把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对农村卫生状况的不同反应和应对策略相联系,促使人们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选择人民卫生观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建国后中共实行的卫生政策的重大意义,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文章以时间为主线,围绕乡村卫生问题展开论述,除绪论外,主体部分涵盖五章内容:第一章介绍了20世纪30年代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背景,从民国以前乡村卫生组织无相应制度、晚清以来卫生体制改革的渗透影响和民国初期对医药卫生存在巨大需求三方面展开。第二章探讨了民国时期乡村卫生组织的发展历程,主要从乡村卫生建设的开端、发展与中辍等方面进行论述。第三章阐述乡村卫生建设开展的具体活动。从推行医疗诊治、预防法定传染病、改进环境卫生、推行卫生教育、举办学校卫生、注重妇婴卫生与卫生宣传以及家庭卫生、节制生育、禁烟禁毒等方面分章节进行论述。第四章论述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成效及不足。首先从医疗环境有了改进、传染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预防、不良卫生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纠正等三方面介绍了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取得的成就。其次从乡村民众的认识水平、人才的短缺、凋敝的经济状况、政治制度不健全、地域方面的差异以及国民政府狭隘的阶级立场等六方面解释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工作的不足。第五章介绍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的当代价值。从“公医”制度到合作医疗、巡回医疗送医下乡活动的拓展延伸、三级医疗保健制度从实验性质到全面推广、启蒙性卫生运动到全国卫生运动的开展等四个方面,论证民国时期乡村卫生建设,深刻理解共产党的卫生建设模式。立足当前,回望历史,本文尝试将民国时期的乡村卫生建设的理论及实践置于整个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进行审视,梳理和挖掘其自身的发展脉络与内在意蕴,通过建国前后国共两党乡村卫生建设成效的对比,进一步认识人民卫生观,从民国时期乡村医疗社会史发展历程中,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医疗卫生建设模式的正确性和历史必然性,为当今的卫生事业尤其是乡村卫生建设事业提供历史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