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存主题是文学作品展现的一个普遍主题。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中国文坛涌现出对人的生存关注的思潮。严歌苓敏锐地感知到文学思潮的变动革新,以生存为视角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表达出对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这种文学情怀的形成与严歌苓本人独特的经历息息相关。她亲历文革对人的残害,参军后目睹无数的生死,移居海外后心态所发生的转变,两次婚姻所带来的深刻感悟,这些都让她对生存、对人性有着非同一般的理解。在小说中,她塑造了形形色色的不同人物,刻画了不同的生存环境,这其中有物质生活的窘迫,也有精神世界的迷惘。而通过对小说人物对物质和精神方面执着不懈追求的描写,严歌苓将生存这个抽象而又泛化的概念具象而又深刻地阐释出来。在她的文学世界中,生存并不仅仅是活着,它更是演绎复杂人性的舞台。严歌苓将对人性的理解与沉思寄寓在生存这个载体之上,通过朴实的、不乏温情的笔触,缓缓地倾诉给她的每一个读者。本文遵循着以生存写人性的叙事逻辑,分析严歌苓小说中的生存主题,从而引出对严歌苓本人温情的生存观和人性观的探寻研究。第一章节介绍严歌苓本人的人生经历,并将其创作摆在新时期小说对生存主题重视的大背景之下,将作家与整个时代、将创作与整个文学大背景有机贯通起来。此外,该章节以物质和精神为视角,对严歌苓小说作品中生存主题的描写进行分类梳理,借以具象直观地感受严歌苓本人温情的生存观。第二章节则探寻潜藏在严歌苓小说生存主题背后的创作动机。从“异域生活”到“中国历史”的跨越反映的不仅仅是作家本人经历的变化,思想的转变,更从文学的角度证明了国家力量的强大,而这给予严歌苓充分的自信,让她将视角又投回祖国大陆,由此孕育出一种崭新的创作风格。众所皆知,在她的作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的题材与“文革”息息相关,而这与她来自童年的创伤性回忆密不可分。第三章就生存主题的意义来进行阐述。文学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具有文化层面上的价值和意义,严歌苓作为一个出色的海外华文作家,她的文学创作更能折射出中西方文化交融的现象。此外,“极致环境”的设计是严歌苓小说创作的一个特点,因为在“极致环境”下人性能够得到最为彻底的发挥,因此这也成为她用来揭示复杂人性的一条捷径。同时该章节还将严歌苓与相关当代作家的文学创作进行对比,以期能更为感性直观地领悟她本人生存观的特点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