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叶(Artemisiae argyi Folium)是临床常用中药,主要有祛湿止痛、化瘀消肿、通络温经的功效,能够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风湿痹症的治疗,通常以艾条施灸或口服给药。艾叶化学成分复杂,主要含有挥发油、黄酮、酚酸、三萜、鞣质类等成分,在《中国药典》中以桉油精为质量控制指标。艾灸常用陈艾,艾叶陈久者佳,陈化过程如何影响其化学成分及物理特性?而且,目前市售的不同艾绒比艾条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无法有效区分其质量差异。本研究聚焦不同干燥条件对新鲜艾叶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新艾与陈艾的化学成分差异分析,不同艾绒比艾条化学成分与燃烧特性差异分析,系统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1、聚焦新鲜艾叶在不同干燥条件下(室温阴干、晒干、60℃和80℃烘干)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构建艾叶中6个酚酸(隐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异绿原酸A、异绿原酸B、异绿原酸C)、3个黄酮(芦丁、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的含量测定方法。研究表明在新鲜艾叶中只检测到少量的酚酸和黄酮类成分,在干燥过程中水分逐步下降至约30%时,亲水性成分(隐绿原酸、绿原酸、芦丁、异绿原酸A-C)开始大量产生。阴干条件下,在22 h时异绿原酸A、B、C含量开始增长,终含量较初始含量升高约55-128倍;晒干条件下,在1 h时上述成分含量开始增长,终含量较初始含量升高约43-111倍;在60℃和80℃烘干条件下,各成分含量分别在1.5 h和1 h时开始升高,随着干燥时间的延长含量达到峰值后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终含量较初始含量升高约3-25倍。究其原因可能是由酶引发的一系列生物合成过程导致的。2、系统开展了新艾与陈艾中挥发性成分与非挥发性成分的差异研究。为了克服艾叶产区、存放条件、取样不均匀性等因素的影响,以艾叶粉末进行30天模拟陈化研究,在40℃条件下低沸点的挥发性成分含量下降明显,中高沸点成分下降20-58%;60℃条件下,低沸点成分在第5天峰面积低于检测限,中高沸点的成分在30天后峰面积均低于检测限,而高沸点的成分不随放置时间的延长而变化;在60℃条件下酚酸类和黄酮类成分基本未发生变化。推测挥发性成分与艾叶陈化过程密切相关。并进一步研究了不同来源艾叶与艾条中酚酸类和黄酮类(隐绿原酸、绿原酸、咖啡酸、芦丁、异绿原酸A-C、棕矢车菊素、异泽兰黄素)成分的含量,艾叶和艾条中主要成分含量波动的RSD值分别为25.8-70.9%、16.4-36.6%,究其原因可能是艾叶采收地、采收期、干燥方法等因素引起的。3、针对市售不同艾绒比艾条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且难以区分的难题,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艾绒比为1:1、5:1、10:1、15:1艾条中6个酚酸、3个黄酮成分的含量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随着艾绒比的增加,艾绒颜色从深褐色转变成棕黄色,艾绒中亲水性成分含量下降了58.67-84.06%;且相应艾绒比艾渣中酚酸、黄酮等指标成分含量明显高于艾绒;随着艾绒比的增加,艾绒中亲脂性成分(棕矢车菊素和异泽兰黄素)含量下降了25%;随着艾绒比的增加,艾绒中亲水性、亲脂性成分表现为非同步下降的趋势,且亲水性成分下降明显多于亲脂性成分的下降。因此,建议以亲水性化合物和亲脂性化合物的含量比值作为判定不同艾绒比艾条的依据。此外,系统开展了不同艾绒比艾条燃烧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艾绒比艾条的燃烧速率存在明显差异,而燃烧温度、红外光谱等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别。4、系统开展清艾条质量标准研究。以清艾条中绿原酸和异泽兰黄素为指标成分,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构建上述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并采用自行研制的艾条切割装置开展了艾条均匀性检查的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控制清艾条质量。通过本课题研究,构建了艾叶中非挥发性成分和挥发性成分的分析方法并应用于新鲜艾叶在不同干燥条件下、陈化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揭示了不同艾绒比艾条中亲水性化合物和亲脂性化合物的含量比值的特征性差异;完善了清艾条的质控方法。该研究对艾叶的采收、干燥、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