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尿血,又称“溺血”、“溲血”、“小便出血”、“小便血”,属血证范畴。现代医学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尿血隶属于本病。中医药治疗尿血疗效确切,经验丰富,具有明显的优势,但目前缺乏对古代文献中尿血的用药规律的相关研究。 目的: 为了继承和发扬古人在治疗尿血方面的宝贵经验,选择古代医家治疗尿血的方药进行收集、整理,总结用药规律,同时希望能够指导尿血的临床治疗。 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检索对象,收集有关尿血的古代文献,提取其中符合筛选标准的的方药,利用Microsoft Excell建立数据库,根据《中药学》、《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及《中药大辞典》对药物进行规范化,对药物的功效、性、味、归经进行频数分析,筛选出频数大于20次的药物,使用spss22.0进行聚类分析,并结合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总结出古人治疗尿血的用药规律。 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药物178味,1661药次。古代医家治疗尿血以寒与微寒性药(40.84%)为主,其次为平性药(26.55%)、温性药(20.67%),很少用大热药(2.04%)及大寒药(1.05%),不用热性药(0%);药味以甘(42.01%)、苦(25.23%)、辛(16.50%)为主;归经以肝、心、脾、肺、肾为主,累计频率达75.65%;药物功效以补虚药(34.4%)、清热药(17.0%)、利水渗湿药(13.3%)、止血药(9.9%)、活血化瘀药(4.5%)、解表药(4.1%)、安神药(3.4%)、收涩药(3.2%)所占比例最大,此8类药累计频率达89.8%;频数大于20次的药物依次为生地黄101次、当归98次、茯苓70次、人参49次、甘草48次、白芍47次、蒲黄43次、炙甘草42次、黄芩41次、熟地黄39、阿胶35次、栀子34次、川芎34次、白术33次、车前子32次、肉桂26次、山药25次、黄芪25次、牡丹皮21次、血余炭20次、麦门冬20次、侧柏叶20次,累计频率达54.37%,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此22味高频药共分为10类:C1炙甘草、甘草、人参、黄芪、麦冬、山药;C2熟地黄、阿胶;C3茯苓、车前子;C4当归、白术;C5肉桂;C6川芎;C7蒲黄、血余炭;C8侧柏叶、白芍;C9生地黄、栀子、牡丹皮;C10黄芩。 结论: 古代医家认为尿血的病机主要为虚、热,兼有湿、瘀等,在治疗上,以补虚、清热以及止血为基本原则,以健脾益气、滋阴补肾、清热泻火、凉血止血为具体治法,兼用利水渗湿、活血化瘀之法,常用药物为生地黄、当归、茯苓、人参、甘草、白芍、蒲黄、炙甘草、黄芩、熟地黄、阿胶、栀子、川芎、白术、车前子、肉桂、山药、黄芪、牡丹皮、血余炭、麦门冬、侧柏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