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及意义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的改变,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被认为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因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治愈难度大,复发率高,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因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多途径、多层次、多靶点以及副作用少的特点,近年来成为临床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热点,并且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医古籍虽然没有溃疡性结肠炎这个病名,但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属于“痢疾”范畴。从春秋战国时代到清末,历经二千多年,中医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这些文献资料不仅在古代是中医学理论发展和实践探索的源泉和动力,而且对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和实践也具有启发和指导作用。通过本次研究,系统地整理关于痢疾的中医古籍及建立相关数据库,对痢疾的中医诊治有系统的认识,总结治疗痢疾的规律和方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标准以及治疗方法进行前期文献研究,为构建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优化诊疗方案奠定古代文献基础。方法确立关键词;制定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从正式授权的《中华医典》进行内容检索,通过对检索出来的全文阅读,按照排除标准排除不符合的文献。此外,到广州中医药大学三元里图书馆中医学书库查阅《中国医学大成》、《中国医学大成续集》以及《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摘录相关文献。将筛选出来的文献按病名、病因病机、治则治法、处方用药、其他疗法、调护及预后等按照时间先后顺序逐一录入“文献信息采集表”,并建立文献信息数据库。对所筛查文献归类后主要采用频数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历代医家对痢疾的认识,运用中医理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归纳。结果系统地总结整理关于痢疾的中医古籍,建立相关中医古籍数据库;通过对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论为“肠澼”“滞下”统属于中医痢疾范畴,病因多认为湿热阻滞、饮食失调、七情气郁所致;病机主要由于荣卫不足,胃弱阳虚,后因暑热酷烈,过食生冷,热为寒郁,饮食不能克化,运化失常则湿蕴,湿与积热、食滞胶结而致痢;治则治法初起宜通利为先,久痢则宜补虚收涩为主;方药多以寒热并治居多,外治法有针灸、敷贴、灌肠等治法,调护则有虚人应知防,防寒保暖,饮食宜忌,预后方面主要以脉诊及能不能食判断预后,梳理了初步的临床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