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群落生态学原理和统计生态学方法,对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整体结构、目标害虫、非目标昆虫时序变化、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等影响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 1.转Bt基因棉对节肢动物群落整体结构的影响 保铃棉、冀抗668的物种丰富度较常规防治棉田有一定变化(2001年保铃棉下降2.33%、冀抗668下降9.30%、2002年保铃棉增加4.44%、而冀抗668下降4.44%),保铃棉的个体总量2001、2002年较常规防治显著增加依次为60.64%、158.87%。其中植食性亚群落的优势种类组成上有一定改变,保铃棉田的个体总量2001、2002年较常规防治增加57.02%、173.59%。捕食性和寄生性亚群落的个体总量2002年明显增加(30.64%),2001年则降低20.81%。各处理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值的高低次序为:2001年冀抗668(2.0314和0.5545)>保铃棉(1.7624和0.4715)>常规防治(1.7341和0.4610)>常规不防治(1.2741和0.3388),优势集中性指数高低次序为常规不防治(0.3629)>常规防治(0.2635)>保铃棉(0.2606)>冀抗668(0.1834);2002年常规防治(1.6481和0.4329)>保铃棉(1.1546和0.2999)>冀抗668(0.9616和0.2557)>常规不防治(0.8311和0.2196),优势集中性指数高低次序为冀抗668(0.5139)>常规不防治(0.5054)>保铃棉(0.4255)>常规防治(0.2995)。此结果表明,两转Bt基因棉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大于常规不防治,表明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结构优于常规不防治棉田,显示其结构的合理性,优势集中性指数比较结果则表明:两转Bt基因棉田的节肢动物群落物种均匀性有一定变化,就2002年而言,两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优势集中性指数较高,某一害虫存在大发生的可能,因此转Bt基因棉田适宜采取IPM策略和方法。 2.转Bt基因棉对目标昆虫的影响 (1) 对棉铃虫百株卵量的影响 调查过程中发现,各处理的棉铃虫百株卵量无太大的差异。在第2代卵期时(6月18日~6月30日),两种抗虫棉(保铃棉和冀抗668)的落卵量明显高于非抗虫棉,由此可知:Bt抗虫棉对棉铃虫产卵无趋避性,有时甚至诱使棉铃虫成虫产卵。 (2) 对棉铃虫百株幼虫量的影响 在整个生长期,保铃棉和冀抗668上的棉铃虫小幼虫量显著低于常规棉花品种;而大幼虫量在后期,两种抗虫棉品种上较多,显示其抗虫性具有时效动态特点。 3.转Bt基因棉对非目标昆虫的影响 转Bt基因棉田非目标昆虫优势种类变化较大,棉铃虫不再是主要害虫,棉蚜、红蜘蛛、棉蓟马等刺吸性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捕食性天敌优势种则无明显变化,仍为瓢甲类,蜘蛛类,革蛉类和捕食性蝽类;而寄生性天敌如棉铃虫侧沟茧蜂(Micoplitis)和棉铃虫齿唇姬蜂(Campoletis chlorideae Uchida)的数量明显减少,优势种变化较大,转Bt基因棉田寄生性天敌优势种为棉蚜茧蜂(Lysiplebia japonica AsHmead)和金小蜂科(Pteromalidae);中性节肢动物类群数量、种类均无明显变化,表明转Bt基因棉对中性节肢动物类群无明显影响。 4.转Bt基因棉对节肢动物群落整体结构及时序变化的影响 2001保铃棉与冀抗668的相似系数最高(0.8246),冀抗668、保铃棉与常规防治的相似系数依次0.6459、0.5829,保铃棉和冀抗668与常规不防治的相似系数为0.5669、0.4485。2002年与冀杭668的相似系数最高(0 .6887),保铃棉和冀抗668与常规防治相似系数为0.4739、0.3828,保铃棉和冀抗668与常规不防治的相似系数为0.3124、0.3999,此结果表明,两转Bt基因棉田节肢动物群落的整体结构一致,相似性较大,与常规防治相比,相似系数有所降低,表明常规功治棉田中人为控制因素对节肢动物有一定影响;转Bt基因棉对节肢动物群落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 本研究为更好的发挥转Bt基因棉在棉花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建立和完善转Bt其因棉田害虫综合治理的技术体系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