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武术传播内容涵盖武术技术、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文化空间三大部分”,在数千年中华文明持久滋养下,武术于荆棘之中通过师徒等人际传播方式将武术的三大内容传承、传播,并沉淀了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当今,社会流动规模空前,社会信息交流趋向多元,武术赛事从古代擂台的纯竞技演变到集武术技术、武术文化和武术的文化空间于一体,传播功能价值凸显,在武术传播中所担当的角色也愈加引人瞩目。然而武术赛事存在诸多问题,虽已有部分学者、专家对此领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迄今为止,更多的是从武术赛事的功能、价值和意义出发来研究武术赛事,而从体育赛事的视角出发,对武术典型赛事做出系统、深入的研究仍是凤毛麟角。鉴于此,本论文从体育赛事的视角出发,以国内最早的国际武术赛事——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为研究对象(1992年—2010年),通过对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并结合传播学、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相关学科,有针对性地、系统地研究了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的产生背景与发展历程及状况、参与者背景及其认识度、当前发展现状(组织管理、项目设置、宣传推广、市场开发),利用SWOT分析法指出赛事的优势与劣势,分析出赛事当前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结合赛事实际提出在赛事建设、宣传推广和市场开发等方面的发展对策。在20世纪的最后一个十年,神州大地,生机盎然。上海武术协会乘国家推广武术之风,应国外武术爱好者之需,于1992年申办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并于当年5月22日成功举办。时至今日,历经18载,从赛事传播历程的角度,可将其概括为五个阶段:第一、二届为赛事的艰苦开拓阶段;第三、四届为赛事的历史转折时期;第五、六届为赛事的继承发展之际;第七、八届为赛事的黯淡中落之时;第九、十届为赛事的继往开来之机。20年已逝,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经历了一波三折的发展过程。当前,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的参与者在性别、年龄、学历、职业或身份、月平均收入等各具特色,都有不同的趋向;参与者在赛事的观赏性、社会影响力、对武术的传播作用、裁判执裁水平和服务保障五个方面的认识程度上也见解不同,各有侧重。总而述之,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在赛事管理、项目设置、宣传与推广和市场开发上的现状有成功之举,亦有败笔之处,可谓喜忧参半。通过对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SWOT分析得出: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的劣势多于优势,机遇多与威胁。优势有:较长的赛事举办历史,具有国际知名度;赛事宣传已见成效,赛事影响逐步恢复;国际性学术会议,提升赛事文化氛围;项目范围设置灵活,运动员选择空间大;赛事举办期时间长,参与者选择空间大;裁判队专业素质高,执裁公正公平合理。劣势有:过多依赖政府,缺少自主发展;人力资源匮乏,缺少专业人才;品牌建设模糊,赛事宣传有限;保障力度不够,个性化服务差;宣传广度有限,缺乏针对群体;市场开发残缺,资源有待整合;观众互动有限,现场氛围不高;缺乏长期规划,品牌未能持续。机遇有:国家政策导向良好,教育部支持力度大;现代健康理念革新,武术健身功能显著;举办城市国际知名,旅游资源异常丰富;政府重视文化推广,武术文化价值凸显;上海传统武韵氤氲,现代发展推陈出新。威胁有:武术开展不力,观众群体流失;上海大型赛事频繁,武术博览会黯然失色;其它国际武术赛事异军突起,武术博览会外境堪忧。针对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的发展策略,通过对本赛事的SWOT矩阵分析后得出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在此基础上结合赛事现状提出了赛事建设、宣传推广和市场开发的相应对策,如下:在赛事建设上:组委会应定位精品赛事,筹就赛事口碑;健全赛事机构,落实各组责任;优化人力资源,确保各司其职;精心规划长期发展目标,品牌建设贯穿始终;锁定参与两大主题,满足运动员、观众需求;加强科学管理,做好赛前筹备,推广人性化服务;整合项目设置,增强吸引力。在宣传与推广上:组委会应依赖政府支持,发挥导向作用,促进媒体参与;满足媒体需求,加强媒体合作,提高赛事曝光率;弘扬武术文化,发掘文化价值,提升报道深度;续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创人际传播佳途;谋划开、闭幕式宣传策略,以点带面提高宣传效果;建立官方门户网站,积极扩大宣传广度。在市场开发上:组委会应确定市场地位,明确开发目标;引进中介机构,提高开发效率;展现赛事资源,吸引赞助企业。上海国际武术博览会作为国内最早的国际武术赛事,不管从组织管理上还是项目设置上,亦或是参赛规模上都曾开武术赛事历史之先河,为武术的推广与宣传做出了重要贡献,鉴于当前武术国际化的需要,本事不仅应继续开展,还应要开展好,办出特色。